11月3日上午,在“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分论坛讨论现场,六位女性学者的发言格外引人注目,而其中来自澳大利亚的Sheridan Burke女士和来自中国的张晓梅女士所谈到的话题,都不约而同地涉及了高科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网络时代的遗产保护
资深遗产咨询顾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学术委员会主席Sheridan Burke女士指出,将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对公众进行阐释,是一项有益的工作。通过这样的阐释,可以引起人们对于遗产保护的关注,使他们认识到保护过程的艰辛,从而增强民众对于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
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Web2.0等高科技成果日益成为阐释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网络让人无需凭借官方的力量便可轻松共享遗产资源。比如维基百科(Wikipedia)方便人们查阅有关文化遗产的各种相关信息,交互式网络工具Youtube让人们方便地交流自己采制的文化遗产地视频资料。
尽管遗产网站是有效的思想交流平台,网络当中的图像库能帮助人们理解文化遗产的寓意所在。不过,引导民众正确使用网络,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网络能方便大众对有意义的文化遗产保护信息进行传递,让阐释——这个普及知识的关键环节变得简单许多,但网络互动作用和传播信息的高速性,有时也会让一些所谓的遗产保护活动轻易混淆视听。
针对刚刚落幕的“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事件,Sheridan Burke女士谈了自己的看法。此次评选因为其商业目的和投票的方式而受到官方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各国遗产专家的质疑。对于这一全世界网民每人都可以重复投票的“海选”做法,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了批评意见。因为将文化遗产娱乐化的做法,权威性和可信度十分值得怀疑。而选举结果所能证明的也无非只是媒体的巨大号召力而已。网络海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事件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文化遗产界的专业人士与公众在处理互联网与文化遗产之间关系的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专家们来说,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网络虚拟平台在保护古迹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人们不必身临其境便可通过网上的阐释,全面了解文化遗产的现状,从而对保护遗产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是使民众陷入由网络引起的一系列对文化遗产存在价值的争论。
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角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张晓梅女士通过自己的调研经历,阐述了在保护和修复遗产的过程中,使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不仅使学者掌握了最新的技术和方法,甚至可以让学者对文物的价值有全新认识和发现。
将高新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的促进作用,在张晓梅看来,是让学者学会“利用技术方法进行的文化行为”。有了包括材料科学在内的各种高新技术的帮助,再加之历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学者们能更清楚地测算出文物的历史、出处、时代特点、使用历程、保护环境等等,同时也能制定出最适宜文物保护的处理方案,并且合理地明确陈列展示该文物时需要注意的诸多事项。
张晓梅也指出,虽然新技术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有积极作用,我们也不能盲从各种最高端的科技。毕竟,没有任何方法是万能的,只有明确了解每种方法在应用中所适宜的条件,才能让新兴的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为保护遗产发挥作用。
总之,新技术对于认识文物、保护文物、展示文物都有重要作用,科学的分析可以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提供更多历史信息,帮助保护工作者了解文物微结构劣变的信息,为管理工作者在贮藏、陈列过程中提供帮助。科学技术是文物保护技术革新发展的基石,在文物预防性保护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