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合作促使资源蓬勃发展
现阶段单纯的数量增加并不能顺应时代和用户的需求,所以必须通过一些重点关节的打通来实现“从量到精”的质变。要想推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还有其他合作、平台、知识产权等方面众多的关节需要打通。北京邮电大学勾学荣教授表示,精品课程应该考虑复用共享,在保护作者的知识版权和便于重用之间折中考虑。同时高校应该逐渐定位和发展优势课程,加强跨学校合作,形成良好的圈子来推进共建课程。推动高校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跨校选课、考试等课程共享功能。
高校一直在进行相关的尝试。2009年9所首批“985”建设高等学校建立了C9联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该组织旨在推近9 所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资源共享,其中的重要举措就是通过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促进9 所高校本科人才培养。通过9校本科生合作与交流网站推广各校优质课程资源。而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简称“学院路共同体”)2011年秋季学期跨校公共选修课于6月20日正式开始选课。来自“学院路共同体”19所成员高校的学生可以在网上通过共同体选课系统进行选课,这是跨校共享课程资源的一大实践。
高校开放课程绝对不是简单的给出,而是一个双赢行为。高校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资源,获得的回报是形象提升、教师协作、教学创新、组织凝聚力等。中国高校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主动地进行课程开放。王爱华认为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为开放课程的学习者提供学习工具;建设适合在线学习的课程;OCW建设要有完善的项目管理和组织;注意资源的重用共享与评价;校企合作寻找开放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建立MIT 的OCW 镜像站点、引进Berkeley、CMU、Yale等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与上海市西南片区的高校联合办学等,使得上海交大的学生可以享受到更丰富更优质的资源。通过地区合作、高校共建共享、西部资源等方式推进上海交大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