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04级教育1班 宋晓云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分支学科。是连接叫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因此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的理论部分包括与知识体系有关的概念,理论框架和原理等;实践部分是指这些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应用。
因此,我认为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和教育技术实践好比栓在一根绳子上的两个蚂蚱。任何一方松手,两人都会掉下去。而只有它们相互配合,才能生存,才能向更高的层次推进。同理,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技术的实践也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推动教育技术学的发展。
(1)。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应用到实践中来达到自我检测,自我更新的目的,以适应更高的要求。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分为哲学基础和一般科学理论基础。在构成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中,有关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阐述,特别是两者关系的论述是教育技术学最深层的哲学基础。
德国哲学家E。卡普与1877年出版的《技术哲学纲要》中把技术看做是人类创造力的物质体现,把技术活动看做是人类"器官投影",很显然这种观点带有浓厚的机械论色彩,而马克思则在本体论上把技术看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在价值论上把技术看做是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的“双刃剑“;在未来观上既反对盲目乐观,也反对盲目悲观,而主张用辨证思维指导下的认识论,实践论,历史观把握人与技术的内在矛盾和人类征服自然与服从自然的外在矛盾,在矛盾不断解决和不断深化中,自信地走向充满复杂矛盾运动,的技术社会的未来。人本主义是由多种哲学流派组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它其始于19世纪,反对传统哲学中的认识对象本体论而以认识主体为本体,也就是以人为本体,认为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和,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人的意志和生命派生的 ,认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是人赋予的,科学的方法不能达到真实的存在,不能认识人和事物的本质,只有用直觉的方法,通过体验才能获得对本质的认识。。到20世纪上半期,以法国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进一步发展了人本主义理论 更为突出的论述了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价值和位活和遭遇,自由和命运等触动人心问题,成为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流派。
存在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哲学思想上对与教育,它并没有指出系统的理论,但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对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教育目的,教育观,师生关系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用体现。
当然人本主义思想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作为其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见讲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且存在极端个人的哲学倾向。在教育思想上人本主义过分的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否定教师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以及否定知识的真理性,其负面影响也容忽视
为了推动专业规范研究顺利进行,保证理论在实践,的应用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目的行原则
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适应科学与技术呈现加速发展及综合化的态势,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多样性,同时还要适应个体自我发展的需求。目的性原则就是强调本科阶段教育应由职业对口型向社会适应型转变,坚持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统一的指导思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协调统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
2.专业性原则
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专业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专业性原则所要说明的是无论教育技术学专业方向是什么,都必须坚持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总体培养目标。从教育的技术学层次研究如何分析、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即首先研究教育“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然后开发、设计为达到所确定目标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以及方法、手段,并努力地实施,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从而表现出教育技术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可替代性。国家课程就是要从这个方面规范本学科的基本特性。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要考虑专业课程设置如何适应和超前社会发展,充分挖掘课程体系潜在能力 。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品格的塑造。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树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素质教育观念,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诚信守法,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4.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就是指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之间应该体现明确的关系,理顺先行课程、核心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体系完整的、目标明确的课程结构,并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更要注意课程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5 .分类指导的原则
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多样化的,各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层次也应有所不同。在人才类型上,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等在培养要求上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学科培养水平上,重点学科和一般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上也各有不同。因此坚持分类分层次指导原则,制定出学科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鼓励各类分层次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给高等院校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促使各类学校逐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总之,专业规范和分类发展不是对各级各类学校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权利和自由的限制,而是为了使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健康快速发展、培养复合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和我国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特点和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内在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客观要求。
(2).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教育技术学的未来,从而为推动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作出科学的决策.
任何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一般都会自发地萌生反思行为。研究主体的反思行为可能源于这门学科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清晰或学科结构不稳定或学科历经沧桑而未见长足发展或应用性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软弱无力等等。研究主体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重新审视所研究学科的性质、研究范围、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基本框架以及学科发展的动力与趋势等问题的反思行为在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这也就是实践对理论的修正作用.
理论研究过于依赖于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基础的多样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语言学都应该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原本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客体同时也是其它许多学科的研究客体。因此,属应用类学科的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但从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情况来看,总的来说,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过分地依赖于学习心理学理论,而相应地忽视了其它基础理论特别是教育哲学理论的指导。学习心理学原本就是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基础,但在理论研究及实践中,唯“学习心理学”是从则比较危险。这样做的前提是学习心理学本身的发展是完善的终极的。但实际并非如此。当我们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的争论中醒悟过来时,才发现学习心理学的发展远未真正揭示出人类的学习机理和规律,一切都在发展中而未成定论。不论承认与否,我们无意中将学习心理学作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唯一理论基石了。学习和教学本来是联系紧密但性质不同的两个研究客体。单靠学习心理学的成果是无法揭示教学活动的本性的。所以,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中,不能忽视其它基础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教育哲学。它在最宏观的层次上把握我们的研究方向。在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当我们无意(或无知)地将学习活动等同于教学活动、将行为目标范化为教学目标、将认知学习等同于人的发展的时候,与其说我们在有意识地研究教学活动的一个侧面,倒不如说我们已经将教育学和教育哲学的理论指导抛在脑后了。当我们将学生的误解归因于原有图式的干扰时,我们没有意识到,蕴含在教师的言语活动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也是造成学生理论偏差的重要根源,这不能不说明语言学特别是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在指导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方面根本就没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方面显得软弱无力近几年,广大一线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但接触到教育技术之后,很多教师(包括有经验的教师)都反映,除了在设计教学时自觉地完成一些步骤外,教育技术并未给他们太多的指导。我们与其把教师们不能利用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归因于他们的能力不足,倒不如客观地承认,就我们近几年的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教育技术在解决教学问题方面确是软弱无力的。这主要表现在:
教学媒体丰富的同时,媒体在教学中的利用率极低近年来,虽然各种教学媒体,尤其是计算机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能被教师拿来用于在教学中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极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听到教师们抱怨软件不好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教学媒体“不好用”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教育技术的理论本身。虽然教育技术的理论框架中包含有教学媒体的实施、管理与评价的内容,但在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中,这种工作几乎是空白。我们似乎已经接受并习惯了这样一种假设:只要我们利用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和技术手段,以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或某种学习理论为依托,就能够设计开发出完全有效的教学媒体。至于媒体的有效性的验证似乎没必要去做,更没必要将其包含在被研究的范围之内。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在教学媒体的研制过程中,只重视前期设计和开发,很少利用教学实验来验证教学媒体的有效性和利用实验数据作为评价教学媒体的主要参考点。教学媒体的评价仅仅是靠几位专家去看去感觉。不知道在没有来自教学实验的可靠数据的支持下,这种只靠专家经验而得出的评价结果会为教学媒体本身增加多少含金量。而更严重的是,忽视对媒体实际应用的研究,实际上是放弃了从媒体应用中发现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生长点的机会,致使媒体理论也没有成为一种完全的彻底的理论。这种理论中缺少有关媒体的使用条件、适用的目标、可能产生的预期和非预期的学习结果、媒体适用于解决哪类教学问题同时又会在什么条件下造成哪些新的问题等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作为理论研究的主体,我们不能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责任统统地推给一线教师。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理论的指导作用,我们在研究中就找不到方向,就会迷失路途,就少不了走弯路.而缺少实践的修正作用.理论知识就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也就不能适应更高的要求,因而也就不能在发展的潮流中生存下去.所以我们要对理论和实践同时看重,不能成为瘸子.只有两者兼顾,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更新,修正理论,教育技术学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才会有更好的明天。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