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东乳源县山区11岁的浩东来说,电脑是个复杂而神奇的东西。他只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摸过,他认得键盘和屏幕,知道如何开关,剩下的几乎一无所知。
在他就读的这所农村小学里,外界捐赠的6台电脑,只够作为老师的备课工具。学校的计算机课,就是组织孩子们参观老师办公桌上的电脑。
这个读四年级的男孩,一直没有机会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工具,是一部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留下的过时手机,“像砖头一样”。但这已经是他家里最具高科技的东西。
他不知道iPad,没玩过微信,不明白上网意味着什么。离他1700多公里外的北京男孩辰辰,每天听着三星最新款手机的闹铃起床,在学校通过投影仪、PPT听老师讲解,放学回家在iPad上玩游戏“愤怒的小鸟”,还不时跟人炫耀:“我的QQ已经有一个太阳三个月亮了。”
“人们常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网民群体,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误导性。”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林秀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因为它掩盖了中国城乡教育最明显的鸿沟之一——数字化鸿沟。”
在过去的5年里,张林秀和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教授罗思高(Scott Rozelle)发起的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来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一次座谈会上,“中国通”罗思高教授就不无忧虑地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城乡数字化鸿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必将对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起到阻碍作用。
一对贫困山区的农村夫妇,省吃俭用要给孩子买电脑,希望他们不要输在数字时代的起跑线上
虽然眼前的电脑只有6成新,但每次上课时,浩东会和其他同学一样,提早十几分钟在老师办公室门口排好队。
“孩子们可喜欢(上电脑课)了。”浩东的老师许卢兵说。这个42岁的中年男人,在山区小学教了20多年书。他主要教语文课,有时候教音乐,还带学生们学习计算机。
事实上,电脑里除了老师的课件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东西。这位3年前花2000多元钱在家里装了台式电脑的老师,对电脑同样陌生。他甚至说不出自家电脑装的是什么系统。
“机房”里,孩子们好奇地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平时有机会接触到电脑的还能打出自己的名字。浩东最喜欢双击鼠标,看看电脑里的一些照片或者听听老师下载的儿童歌曲。
“学生通常难以接触到优质的信息技术:学校要么没有电脑设备,即便有,设备也常常是陈旧破损的。”张林秀说。另外,据她介绍,这些电脑只有三分之一安装了学习软件——而其中没有一款是与国家教学大纲配套的软件。
对居住于贫困、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来讲,电脑是件奢侈品,“十名学生中买得起电脑的不足一人”。而对这些拥有电脑的学生来说,很少一部分曾用电脑来学习,而且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学生有使用互联网的机会。
但是,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回老家创业卖电脑的大学生刘冰就见到这样一对夫妻,从打扮上看家庭很困难,却执意要给孩子买电脑:不能让两个儿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项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的贫困农村地区,计算机等硬件基础设施逐步得到了改善。截至2011年,86%的被调查的学校已经有计算机房,平均每个学校有17台电脑。但另一方面,计算机房的利用还很不充分,机房的开放时间每天不到两小时。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13》显示,继2008年成为第一网民大国、2009 年互联网普及率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之后,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2012 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5.64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2.1%。
但是,城乡数字化差距依然是存在的。综合城乡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五个普及率相对差距指数,2012年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总指数为0.44,即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落后于城市44%,“表明城乡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韶关乳源县山区的浩东面对的只有6台电脑,同在广东省、距离不到300公里的深圳市,率先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全市公办中小学100%建成校园网,100%教室配备多媒体信息终端,部分学校已经加入到iPad教学的行列。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