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三大效益
《中国教育网络》:实施教育电子政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曾德华:教育电子政务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教育行政质量和效率,规范管理、加强服务以及促进社会对教育的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力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的电子政务(包括学校的电子校务)建设,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转变管理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
《中国教育网络》:从最初提出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到现在,教育部在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效益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曾德华: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带动了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这些年,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启动并建成了一批重点信息化应用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电子政务的框架已初步建立,目前基本建成了教育部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的办公信息连网交换,一批应用系统和专业信息服务系统投入使用。
第二,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颁布了覆盖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逐步展开,同时建立了一批人事、教师、学生、财务等数据库和应用系统,为教育行政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下一步向师生、家长及社会服务提供了资源基础。
第三,各级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办公业务网络和门户网站已经逐步建立和使用起来,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部分省市电子政务网络范围不断扩大,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和全国性教育政务信息交换网络逐步形成。
第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教育行政部门办公业务的专业队伍。
一路走来,电子政务的实施取得了几大效益。第一,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务信息公开和工作透明度。第二,为教育监管部门提供了有效的监管方式和高效的监管效果,对教育经费使用、学生流失等情况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动态监测。第三,为师生提供了切实的服务。比如,高等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网、高等教育学历学历认证平台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今年,教育电子政务进入一个新时期——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列入2008年教育部重点工作之一。可以说,教育电子政务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将能够为学校和广大师生、家长提供更多服务。
面临六大挑战
《中国教育网络》:在整个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以及应用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曾德华: 综合看来,要使教育电子政务健康、快速地发展,需要突破以下一些壁垒。
第一,既有观念的壁垒。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必然需要打破旧的习惯。像网上办事、信访、群众来信、政策文件征求意见等大量业务活动,通过网络非常方便。但是目前落实得并不好,主要原因就是旧的习惯很难改变。
第二,资金缺乏的壁垒。资金成为制约很多部门和学校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根据我所接触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的一些学校对电子政务的理解很到位,很多领导都很年轻,非常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匮乏大大牵制了西部地区电子校务发展的脚步。
第三,缺乏运维模式的壁垒。目前很多地区和学校的电子政务的平台建起来了,这只是个开始。部分电子政务应用平台需要运营,需要有一支队伍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不断更新、维护、组织相关专题和互动,丰富充实内容,为师生提供新鲜的生活、学习切实需要的内容,使电子政务做到“以人为本”。
以教育部门户网站为例,2007年,我们进行了教育部的各类新闻发布会转播,请机关部门负责同志在线访谈,组织网民在线提问,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网络问答、信箱等形式,收集公众对教育的反馈意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我们受理了800多条群众意见和问题,转交给教育部各部门,做出答复600多条,部分问题成为我部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电子政务的效果就真正凸显出来了。
第四,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信息的壁垒。目前,数据信息标准化程度不够,信息交换困难;应用水平不高,重复、低水平开发现象严重。信息安全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五,缺少教育电子政务龙头企业的壁垒。电子政务涉及到全社会各行各业,在教育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我们不主张将电子政务做成一个科研项目,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意味着我们要将之规范化,要通过招标、规范引入有竞争性的企业来做。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