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科专业规范建设的背景、已有成果及进一步的工作展望;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及与课程整合等三个核心实践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新要求;论述了知识工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试图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行对本学科发展重要问题的关注,并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本学科的建设中来。
[关键词] 教育技术 学科发展 专业规范 知识工程
一、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与专业规范建设
为了更好地提高本专业在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在潜力和人才质量,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了“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战略” 研究和“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 制定工作,以期从宏观上有效地引导不同学校的办学方向,拓展就业途径,优化专业生态结构。这两项研究工作是“教指委”的核心工作内容,从2001年开始筹划,经过近4年的研究,目前已经基本完成。
1.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教育信息化渗透到社会转型时期的各个领域时,教育技术学所培养的多样化人才类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要,与此同时也成为倍受关注的学科之一。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教育技术学专业也成为我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到2000年,3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近20所高等院校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具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的、多方向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004年5月的统计,全国高等学校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共140多所(近两年开办80多所),其中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38所,博士学位授予权的5所,即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国外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史上是闻所未闻的。但是由于中国教育技术专业形成与发展的学科背景、社会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建设在国际上还缺乏比较系统、成熟的可借鉴经验,需要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研究。专业规范研究无疑对促进本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很好地适应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多样化的发展局面,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分类发展的原则,就是要鼓励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给高等院校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促使各类学校逐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而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发展的设想就是要从宏观层面上明确本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学校类型与人才规格类型的对应关系;从中观层面上需要明确各类院校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从微观层面上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结构与内容,鼓励各学校的专业建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同时保证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2。
为了指导专业规范的研究,特别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在大众化教育阶段,要做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建设,必须关注人才质量、社会需求、社会适应性、评估与学术声誉及战略规划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人才质量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满足社会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目标,社会适应性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学术声誉是专业发展的生命力,战略规划是专业发展的基石3。以此为依据,综合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在社会不同岗位的分布情况,用五个方向进行概括,也试图引导不同类型的学校优势互补,办出自己的特色,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专业规范研究的已有成果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规范经过前期调研、三次教指委工作会议、两次全国范围教育技术学专业系主任研讨会,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1)基本确定了本专业的五个培养方向,即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媒体技术、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和远程教育。并明确了个方向的培养目标。
这五个培养方向考虑了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背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可以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从事系统的研究工作提供课程计划,也可以为不同地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不同方向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各学校可以在五个方向上有所侧重,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也可以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向发展。除了这五个主要方向之外,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向在绩效技术与人力资源开发、知识工程等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构建了本专业课程体系的五个模块。
学校平台课程课:“两课”、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美育、军事理论、综合交叉、信息技术、跨院系任选。
专业主干课程:教育技术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学与教的理论、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项目实践、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远程教育基础。
专业基础课:包括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如大学数学、概率统计、基础物理、基础物理实验);计算机基础模块(如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电子基础模块(如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和电子工艺实验)等。
方向核心课程:包括在不同方向上计算机类、教育基本理论、设计类、数字媒体类、远程教育类等方面课程的组合。
专业任选课和实践课程:包括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基于任务的活动等。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建议总学分保持在140-160之间,除了学校公共课平台外,专业规范所要求的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4,充分让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培养方向和社会需求,因地制宜地设计课程。特别要强调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分成公共实践课和方向实践课程两部分。公共实践课由主干课程《教育技术项目实践》承担,分别在若干学期,按照不同的项目要求组织实践活动。方向实践课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和实施。但要包含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教育实习和设计性、研究性实践项目。
(3)开展教育技术专业办学质量评估研究。
为推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和发展,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教指委组织形成“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质量”评估课题组,全面启动教育技术专业试点评估工作,开展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质量调查评估。
在2004年7月举行的第六次工作会议上提交了初步的评估指标体系,目前确定的六个主要指标及观察点中,办学思想、课程体系、教学队伍、专业基础设施、教学效果是核心,办学特色作为参考指标。
经过讨论基本就评估的目的达成以下共识:评估以合格评估(达标要求)为主,排序为辅;评估以定量检测为主,定性评估为辅;评估以导向教学为主,导向科研为辅;评估以办学基本要求为主,办学特色为辅;评估以自评为主,专家检测为辅;评估以自愿申请为主,指令评估为辅。
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专业规范的研究就是要在专业发展生态环境中解决和处理好人才规格类型多元化与培养方向的多样化、专业核心课程的规范化与办学目标的统一性、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化与人才质量基础的保证和专业方向课程的灵活性与办学模式的个性化的协调统一。在专业规范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规范是对办学思想的导引,不是对办学各个具体环节的统一要求。同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不同学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
核心课程的建设及教师培养问题。
二、三个核心实践领域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新要求
1.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全面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手段的信息化,并通过对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各级各类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ICT 应用方面、教师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大大加快了我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进一步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1)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CERNET网和CEB-sat的高速连接,已经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天罗地网”,但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仍须进一步提速,扩大覆盖范围,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延伸,缩小数字鸿沟现象。东部中小学的计算机配备大多居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北京、上海等地甚至已达发达国家水平;中西部地区虽在国家投资和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下,中小学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环境也大为改观,但整体仍比较落后,生机比远离全国平均水平,绝大多数都在100人/台以上;有些地区的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连起码的危房改造或教材问题都无法解决,更谈不上在近期添置ICT设备和校园网建设了4。
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国家投资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96-750项目)、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等项目,企业和学校也积极参与,成为资源建设的重要力量。但资源建设投资力度还不够,“重硬轻软”、“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误区和现象仍然存在,共享和认证机制还很不健全,优秀资源也未能有效地应用于教学。
在ICT应用方面,虽然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教育以及中小学网校等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课质量不容乐观,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层次不深,教师的ICT有效应用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待提高,应用模式也需要进一步研究,ICT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未能有效应用。
在教师教育方面,不同层面的学校都对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并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从培训效果看不是非常满意。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都缺乏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精神,难以让教师们在培训中体验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的支持。在培训模式和培训评价上尚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改进。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分布在教育信息化的多个方面,既有从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员、也有从事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的人员,还包括ICT在各级各类中小学应用研究和教师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员。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样也要引起教育技术学科的高度重视。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话题
(2)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新要求
改进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和投资决策问题。
在所有教育信息化投资比例上存在比较严重的比例失衡现象。椐有关统计,硬件投入超过85%,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10%,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投入则更少,在5%以下。这个比例与CEO论坛推荐的比例(专业建设30%,硬件及网络45%,数字化内容25%)相去甚远。这既是一个管理与决策的问题,也是投资效益的问题。显然需要加强政策管理、决策及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甚至有必要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设立一个“教育信息学方向”专门研究“信息及信息技术对整个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投资决策问题”。
强化资源设计、开发的行业特性,加强学与教的理论知识。
教育产品并不等同于IT技术产品,行业的特质要求教育资源必须适应行业的特点。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途径多种多样,既有政府投资实施的项目,也有企业投资开发的教育资源库、教育软件和教学平台,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库,几乎每个产品都号称有几十到上百G的数据量,可谓是“资源丰富”,但这些产品安装到学校真正使用后,教师又普遍反映有效资源内容匮乏,需要的资源难以找到,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资源很多。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由厂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对教学缺乏支持,从而使得可用性比较差;由教师制作的资源虽然满足个别教师的应用需求,但却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进行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难以被他人引用。
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在从事教育资源、教育软件和教学平台的设计开发中,除了要遵循基本的软件工程思想,还要具有先进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通过资源的使用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有效地激发人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实际上人们都在期待着教学软件能够像许多游戏软件一样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地把社会的技术和产品融入学习过程中。
重视应用ICT技术发展西部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
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ICT和远程教育来发展农村教育,是缩小中国东西部数字鸿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从而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最佳选择之一。这也是当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但是,要深入推进西部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必须要系统地研究农村地区的远程教育的模式、开发远程教育资源库、关注远程教育中的混合学习方式、重视远程教育质量关键环节的研究、注重ICT有效应用的策略研究和远程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等。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