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四川农大:85%的“回校率”是怎样产生的?
2002-01-24    

字体大小:

    北京1月23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余斌蒋作平李斌)

  四川农业大学(下称“川农大”)地处偏僻的“雨城”雅安市。2000年成雅高速公路通车之前,从学校到省城成都至少要坐上半天的汽车,如遇塞车,在半途住上一宿再走的情况也不鲜见。在信息闭塞、环境艰苦的情况下,近20年来,这所学校388人(次)各类留学人员中,有85%学成后如期返校。

  是什么让这些留学人员放弃到国外或国内东部城市就业,而选择回校继续工作?记者调查发现,一脉相承的“川农大精神”、对归国留学人员的高度信任和以“人和”为特点的学校人际环境是吸引川农大众多留学人员归校报国的“法宝”。

  “川农大精神”,从老一辈开始就扎下了根

  说起为什么回国回校,川农大归国留学人员无不谈起学校老一辈留学人员的感人事迹,以及由老、中、青几代干部教师共同缔造的“川农大精神”。这种以“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为内涵的精神,使川农大留学人员身在海外、心系故土,成为促使他们归校报国的巨大内在动力。

  留德归国人员、川农大教务处长罗承德教授说:“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川农大前身),由成都迁至雅安建为四川农学院。包括不少归国留学人员在内的老一批川农大教师,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沤心沥血、历尽艰辛。‘川农大精神’从老一辈开始就扎下了根。”

  任川农大第一、二任院长的著名水稻专家杨开渠教授和玉米专家杨允奎教授,早年分别留学日本和美国。建校初期,他们踏青山、顶烈日、冒严寒四处收集研究资料,足迹遍及了四川各地农村,其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川农大人。

  留美硕士、我国现代土壤农化科学奠基人彭家元教授,在四川解放前夕,时任国民党空军中校的次子已为他办好去台的一切手续,要他尽快携家赴台,他却说:“我一生从事的事业在大陆。”

  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的夏定友教授,“文革”蒙冤20载后仍不顾年老多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潜心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其“终生不忘报国志,矢志追求勤科研”的精神感染了无数的川农大人。

  杨凤、杨治龙、邱祥聘……每一位老一辈归国留学专家,都是一本感人的爱国主义教材。

  现任校长文心田1987年被选派到德国学习。

  1990年初,就在研究工作取得可喜进展即将攻取博士学位时,学校教研室来信说,因缺人上课,希望他尽快回国。经过激烈思想斗争,文心田最终选择了立即回国:“我的导师夏定友教授终生报国的精神和行为深深感染着我,在回国问题上我不能与学校讲任何价钱。”在川农大,因服从学校工作需要而放弃在国外攻博资格的还有朱庆、吴登俊等多位留学人员。十多年来,川农大几乎没有留学人员与学校谈回国条件,不少教师多次出国,又多次按期回国。

  信任,是一种重要吸引力

  由于特殊的“留洋”背景,归国留学人员在某些特殊时期可能遭人怀疑、误解。川农大充分信任并放手使用归国留学人员,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川农大研究生处长叶华智教授80年代中期赴美留学,此后又多次出国,屡有机会留在国外。在美留学快结束时,学校了解到叶华智想继续学习的愿望后表示,如果能得到国外资助可继续在国外学习,并同意其夫人前往探亲。叶华智深有感触地说:“学校的信任是一种让留学人员知恩图报的重要力量。外国再好是别人的,自己的国家和学校还需要自己建设。”1989年,叶华智再次被公派赴美合作研究7个月,一位大学教授多次劝叶华智留下来,甚至提出帮助他的孩子在美读研究生,但叶华智始终不为所动,按期回国。

  留美博士、今年38岁的李学伟教授,几年前因为种种原因曾想离开川农大。在学校的关心信任下,李学伟承担了国家“九五”“瘦肉型猪的规模养殖”的攻关任务。

  1996年又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李学伟说:“我的精力主要用在学术研究上,对其它的事不太关心。但去年10月,学校居然任命我为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我感到意外,更感到一种莫大的信任。”

  川农大党委书记于伟说,多年经验表明,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必须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留学人员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特别是回到川农大,这些人在政治上就是基本合格的,是爱国爱校的,对这些同志要看主流,要注意引导教育。

  据了解,目前川农大中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中一半以上是归国留学人员。校级领导班子6名成员中,有4人有留学经历。归国留学人员已成为这所高校的中坚力量。

  有“人和”,才有留学人员的回归

  四五年前,川农大住房、工资等待遇都不高,但回国的留学人员比例仍持续增高。川农大党委书记于伟、校长文心田认为,长期形成的以“人和”为特点的学校小环境强烈地吸引着留学人员。

  多年来,川农大重视选拔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学校各院和研究室的技术带头人,并充分发挥其表率作用,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数量遗传学家高之仁教授经常帮助提携中青年专家成长,在80年代初科研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他把以自己名义申请的课题经费全部划转到一位年轻人名下,支持他们搞科研;李尧权教授在指导学生取得不少研究成果或论文发表时,他总是拒绝署名或要求署名靠后,并因此和学生发生“争论”。在这批有着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梯精神的专家影响下,川农大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师间人际关系融洽,很少发生争名夺利的事。

  尊重知识和人才,领导干部不搞特殊化。川农大在职称评审、工资待遇、干部选拔等方面尽可能向知识分子、向一线业务骨干倾斜。学校早在1998年就规定,教师晋升教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晋升副教授必须具有硕士学位。在2000年新房分配中,校领导班子与教职工一样打分排队,结果6位校领导有4位(包括书记、校长)分到了顶楼或底楼。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川农大还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时刻关心着留学人员的生活和事业。每逢元旦、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川农大国外留学人员都会收到有校领导签名的贺卡。教师潘光堂到法国留学时已与妻子离婚,家里5岁的儿子时常让他牵挂。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时任总支书记的于伟冒着酷暑,专程赶到他的家乡简阳看望他的儿子。回忆起这段情景,潘光堂感慨地说,点点滴滴都是情啊!而让那些留在海外的留学人员感动的是,当他们回学校讲学时会发现名字仍被保留在学校职工名册上。

  按照国家政策,获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可获得国家配套科研经费,而其他人员大多难以获得政府经费支持。尽可能为留学人员创造科研条件,川农大长期坚持帮助各类留学归国人员向有关部门申报科研课题、争取科研经费。学校还建立留学人员自选课题专项经费。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四川农大:留学人员归国回到川农大都说无怨无悔
· 四川将出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
· 农业院校盼改名
· 农业院校的出路在哪里
· 2003年中国大学排行出炉
· 2002年大学校园六大阅读时尚
· 江西:考生自带档案去上大学
· 重庆大学:自主选拔宁缺毋滥
· 重庆大学坚持标准 中国科大严格选拔
· 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全社会关注支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