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是中国农业大学77、78级学生毕业20周年聚会的日子。他们是恢复高考后毕业的第一批农业专业的大学生。
77级毕业的陈章良,现在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他在聚会的校长报告中,表示了自己对中国农业教育的担忧。“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一方面我们的农业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却又不好找工作。我们的农业高等教育面临着挑战和改革”。
据中国农业大学的有关老师介绍,近年来,中国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不高,很多家长和学生,更是不愿意填报农业院校。为了尽早改变现状,中国农业大学一直在探索新的发展思路。经过精心准备的这次校友聚会,也是想让校友们向母校伸出帮助之手,给母校发展出谋划策,同时聘请部分校友回母校讲课。
“学校要发展,就要逐步改变人们对农业的看法。我觉得学校改名很重要,有必要改。如果你无法改变人们对农业二字的理解,那么你只有给自己改名了。”在美国某知名大学拖拉机设计制造专业任教的张建舜,是77级机械化专业毕业生。他表示,在美国农业大学,同样有这样的问题。他曾经呆过的一个大学的农业专业,改名前每年只能招收5个学生,后来把“农业工程”改名为“生物环境工程”后,每年可以招收70人。
“老百姓认为农业就是种地,其实不是这样。你把名字改了,别人就好理解了。名不正,则言不顺,学校的名称应该随着市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另一位校友也同意张建舜的观点:“现在民间改名呼声很高,可对于一所传统的农业大学来讲,改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培养市场需要的农业专业毕业生,是学校的责任。”任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基因工程专业,77级植保系毕业的胡建祥的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学校应该有深入的市场调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是社会适应学校,而是学校适应社会。”他举例说,现在很多地方的果农不知道水果如何保存,结果没有卖出去就坏了。学校可以设置和水果深加工有关的专业,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一定很好找工作。“美国婴儿吃的,类似于中国米饭的食品,有很多不同的口味,家长们每天都要给孩子买,而且价格不低。为什么中国不培养这样的人才,能够把米饭进行深加工,也可以做出很多种口味的食品。学校为什么不培养这样的人才?”张建舜举例说。
“农业的范围很广,它包括环境、土地资源、人类健康等等,这些都是将来社会急需的人才,学校可以预见性地设置一些和农业相关的专业,有潜力的专业,将来一定很吃香”。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校友建议,学校要敢于打破原来的框架,改革过时的专业。“学生人数不在多,而在于培养的人才都能为社会服务”。
校长陈章良介绍,学校新的食品学院已经正式组建,将面向国内外招聘院长,并将努力建成中国高校食品学院第一强。陈章良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食品和营养学科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亮点”学科之一,也是市场的需求。同时,学校启动作物、园艺、植物保护三个学院的合并工作,促进学科的融合、交叉,提高管理效益,使学校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发展目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