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华大学校园,过了二校门这个清华大学的标志建筑后,一片大草坪豁然开朗地出现在眼前。在大草坪的东南方向,有栋青砖红瓦,坡顶陡起,细部装饰十分精美的建筑。那就是清华建校初期兴建的首批四大建筑之一的“清华学堂”,这是一栋有着德国古典建筑风格,样式别致的二层楼,建筑的入口设在转角处,大门外正额上面有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书写的“清华学堂”四个字,上下款分别签署的是“宣统辛亥”和“那桐”。
清华学堂建成之后成为清华的高等科学生的教室,东部曾经是高等科毕业班的学生宿舍,所以历史上也称之为“高等科”。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任系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此楼,而成为建筑系的专用系馆,而现在则是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所在的位置。
“清华学堂”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一座留美预备学校,辛亥年的四月初一正式开学,这便是“清华”历史的开端。而那一天是1911年4月29日,星期六,所以后来为了方便,清华就把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校庆纪念日,一直延续到今天。在1914年冬天的一天,梁启超先生就是在清华学堂为学生作了一次题目为《君子》的讲演,他借用《周易》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勉励学生们“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此后,清华就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作为了校训,并刻于校徽之上永久流传。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清华学堂曾是培养国学人才的一个摇篮,就是1925年清华在这里增设了新制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先后特别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著名学者担任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他们几位大师和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人荟萃于清华学堂,培养了整整一代研究中国文、史、哲诸学的国学研究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