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在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必须把素 质教育思想与大学教育的具体特性紧蜜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学术性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这种学术性主要指的是大学应培养高级人才,研究高深 学问。根据这一特性,在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努力为学生奠定学术研究的根基 ,训练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精神。
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结合大学教育的学术性,为学生奠定深厚的学术研究根基的内容之 一,是指融自然、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人们只有具备了融会 贯通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透彻地研究高深的学问。为此,大学要实施通识教育。清华大学 前著名校长梅贻琦指出:“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六 。日通识者,亦日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而已,分而言这,则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 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久,文教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 要必有其相当为因缘与依倚之理,此则所谓通也。”[ 1 ] 特别是在当今学科发展不断分化而又不断 综合的趋势下,实施通识教育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的报告中曾 经指出:“明天的学者应当接受博雅教育。他们应当能创造性地思考,有效地进行交流,有 能力并倾向于把各种思想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 2 ]
深厚的学术研究根基还指的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学术文化底蕴。这种底蕴有助于学生在 知识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超越自身学科专业的局限,形成较高的学术研究境界和较宽的学 术研究视野。这种底蕴得益于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较园学术文化氛围。纽曼在其《大学的 理想》一书中指出:“尽管他们(指学生)不可能学习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但是他们只要生 活在那些代表全部知识的人群中间,并受到后者的指导,他们就会获益匪浅。”“学者们云 集大学,虽然,他们各自都热衷于自己的学科,又相互竞争,但是他们为了创造和谐的学术 环境而走到了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纯洁清澈的思想空气,学生也呼吸这种空气, 虽然对学生来说,他们仅仅学习众多学科中的少数几门。学生得益于一种理智的传统,而这 种传统并不依赖于特定教师……这也是大学对待学生的主要目的。”[ 3 ] 大学只有努力建设形成 这种氛围的学科和师资基础,才能为学生奠定这一学术文化底蕴。
学术研究根基也包括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它是高级人才赖以养成的根。一个人在大学所学 的专业与其今后的学术发展方向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别,但无论今后朝何种方向发展,早期 的专业根基都会其中起重要作用。
能力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大学教育的学术性,我们还要重社训练学生的学术研究能 力。如果说知识基础只是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可能性,那么能力则使可能变为现实。概括起来 ,学术研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 象与具体的思维能力为内容的逻辑思维能力;(2)以联想和想象力为内容的形象思维能力;( 3)以观察和实验为特征的的经验思维能力;(4)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内容的理论 思维能力;(5)清晰地论证和表达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上述研究能力,教师要加强 指导和训练,努力开启学生的智慧和心灵,使学生“通过逐步的积累,通过一种心理过程, 通过一种客体的反复观察,通过许多概念的比较、联合、相互纠正和不断适应,通过运用、 集中以及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和心理训练”,[ 4 ] 培养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