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个肩负特殊责任的群体,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前,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学术意识,以提升其教学素质,意义深远。
从学术意义上讲,中国处在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政治较量中,党和国家需要高素质的思想库和智囊团,高校思政课教师无疑是其中重要的角色之一;从实践需求上讲,思政课课程体系跨学科的性质,要求教师有更高层次的学术视野、学术修养和治学水平。另外,当前教师队伍呈现逐渐年轻化、高学历化、多学源化的特点,整体素质较高,强调这支队伍的学术意识,就是赋予其民族复兴和强国战略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
对于“学术意识”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高校教师应具有的教学和科研的意识,即大学意识;第二是专业层面,指教师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里应当有些建树和成绩的意识;第三是学术层面,尽管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学贯中西,但是能在某几个领域有所涉猎,具备跨学科教学、研究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争取成立通才。
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具备五种学术意识,相应地,提升他们的学术意识也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政治责任意识,包括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政治敏感性和责任心。个别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中,放弃政治纪律约束,只要求学术探讨无禁区,或者胸无国家发展战略,只教书不育人,是不能胜任思政课教学岗位的。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求和学术要求。因为,要想教学精彩、研究有成,需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想在课堂上对国内外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讲活课堂,就必须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其次是学科建设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为之,且须加强之。21世纪的高校思政课,背对的是国际风云变幻下的跨国界学术流动,是在国际互联网络覆盖下的全球高等教育的比拼。优质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需要良好的教师素质和以学科为支撑的团队做后盾。面对复杂的国际新局面和形形色色的政治势力的较量,只有聚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大旗下,才能够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能打硬仗的教学团队。
第三是追踪学术前沿的意识。如果教师没有与政治敏感性同样的追踪学术前沿的意识,政治敏感性就只能是空话;如果对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知之甚少,不仅无以在同行立足,更主要的是不能给学生以最前卫的学术指导。因此,以学术的视角和切入点强调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学术前沿意识,是最高要求的学术标准,客观上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所研究领域最新的动态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