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硕果累累。2001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今年9月1日,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新课程进入实验区,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新课程实验教材首次在实验区试用,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新课程的实验引发了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一次深刻的变革。
今秋开学,全国30万中小学生用上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这套教材较之现行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师生、生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在表现形式和陈述方式上都是孩子们所喜欢的,特别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对于教师来说,新教材展现了学科的基本结构,但并不局限于学科结构,教科书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一个拓展创新的平台。许多实验学校反映,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形成。
为确保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今年,教育部先后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师资培训。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教育部首先抓好教育管理者、教研员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为新课程的大范围实验和推广奠定了基础。此次培训,一改传统的灌输式,“参与式培训”给人带来全新的感觉,受训者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在相互讨论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一个个疑难问题和困惑迎刃而解,大家共同为新课程的实施找到了有价值的方案。今年以来,数千名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研员参加了培训,这种培训将陆续在全国几百万中小学教师中展开。
在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探索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研究和指导的水平以及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探索中小学评价与考试的改革,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中小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尝试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师评价制度和促进学校课程不断发展的机制。逐步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提高地方、学校课程建设能力。
为使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顺利推进,教育部于今年年底,组织力量对实验区的工作进行跟踪评估,以发现、研究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总结实验经验,为新课程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场攻坚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今年,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中小学教材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教材进一步走向多样化,出版发行逐步形成竞争格局。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教科书将进一步走向多样化和市场化。为提高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质量,深化中小学教材管理体制改革,今年,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审查、出版、发行和管理工作做出规定,形成了我国中小学使用教科书的一套严密的管理机制。今后教材出版和发行将采取公开竞标,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规范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机制,试点工作将从2002年开始。
今年,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全面启动。2002年拟形成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与管理制度,完成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起草工作。2003年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与推广工作,计划于2005年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文件。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于2001年正式颁布,教育部对幼儿园教育的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拟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面落实《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至此,我国逐步形成了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本报记者 李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