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北京市首家国学馆——安定门国学启蒙馆正式开馆。该馆由中华孔子学会会长、93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张岱年担任名誉馆长,招收的38名弟子都是4岁至6岁的儿童。在位于孔庙的这家国学馆内,孩子们将学习《弟子规》、《论语》以及古代乐曲、古代拓字术等能够展现中国礼仪之邦风采的传统启蒙课程。几乎在同时,以培养国学大师为目标的武汉大学国学试验班开班。而早在8年前,北京大学就开始尝试的“文史哲学综合试验班”,却因效果不理想而低调结束。在一个高科技的信息时代,面对国学,我们是该继承还是该放弃?
沙龙在座:
胡先生 外企项目开发部经理
蓝女士 高校教师
谢 薇 宁夏广播电视报编辑
小 张 大学生
郭国庆 博士生导师
●胡先生:我并不认为,那些4年内要学好两门外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国学班学生,会多精通国学。对于这种嘴上追求“专业”,实际效果只能“蜻蜓点水”的国学班,会不会到头来误人子弟,浪费教育资源?
国学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素质培养,在我国稍微有一点知识的家庭早已普及。一般家庭,父母会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们背背唐诗、三字经,进行中国文学、史学的启蒙教育,陶冶情操。所以说,除了专门搞研究、做学问的专家外,社会上大可不必兴师动众搞什么“国学班”,还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这种作法,很可能会培养出一群半吊子“国学精英”。
●蓝女士:如果让我去学“国学”,我不干;同样地,如果让我的孩子去学“国学”,我也不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的底线,凭什么把我自己不欲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当然,我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能够有“儒雅之风”,但是文明的养成,不是在死文化里可以浸泡得来,而要在活文化里碰撞产生。
说实在的,我对《弟子规》、《论语》此类“展现中国礼仪之邦风采”的“传统启蒙课程”敬而远之。我更希望我自己和孩子都接受更加充满科学和民主智慧的“现代启蒙”。因为我相信,一个人彬彬有礼的高尚修养,更加得益于平等、自由观念下的现代文明的滋养,而不是基于训诫和靠繁文缛节的“礼仪”支撑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支配下的敬畏。
去掉一切繁文缛节,活得简单些也轻松些。文明是要让人轻松,不是要让人累。
●谢薇:这几年,人们一窝蜂地让孩子学钢琴、学外语、学电脑,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倒是没有人再理会了。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再让孩子们去啃那些生僻艰涩的“之乎者也”,似乎也没什么必要,毕竟时代不同了。但是,国学对于提高文学素养,培养人的文学气质大有裨益,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个母亲,我想说,学习国学,关键是学习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这种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千万别再一窝蜂地学国学!抢救国学,也不能逼着孩子们硬学,那会像全民唱京剧一样可笑。
●小张:我现在记得的唐诗,大部分是小时候母亲教给我的。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各种卡通片、漫画书成长起来的应试教育高手,国学的积累实在有限。从我个人成长的经历来说,从小进行国学教育非常必要,而且贵在坚持。国学的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唐诗宋词就能涵盖的。它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对传统的继承,学几篇古文,背几句诗词,都还是表面的东西。但是,现在有一种矛盾,就是国学并不能带给你生存的必须,一个连文章都写不通顺的软件高手,远远比一个满腹经纶的未来“国学大师”有前途。作为一个年轻人,你是去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是去面对子史经集读古书?
●郭国庆: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营造学习中华文明的氛围,从而使年轻一代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成长奠定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方面,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很有必要。因此,国学热的兴起,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