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两天天气闷热,但上海教育考试院接待处前来咨询的考生和家长络绎不绝。据统计,迄今为止,前往该处办理撤消志愿手续的考生共有2357人,其中在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前办理的24人,第二批本科院校录取前办理的133人,第三批高职高专院校录取前办理的2200人。人数之多,发人深省。
十年寒窗,一朝高考,如今有了读大学的机会又轻易放弃,原因何在?家住浦东泾南新村的考生小张考了489分(上海卷),上大学应该没问题,本该高兴的父母却为孩子没有达到复旦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而愁眉苦脸:“这样的成绩说高不高、说低不低,进复旦肯定是泡汤了,现在只能‘自愿落榜'。准备铆足劲儿复习一年,明年秋季考个理想的院校。”
像小张这样欲圆名牌大学梦、主动要求“落榜”的考生不在少数。有的填报志愿时,对自已估计过高,只填重点大学,而且表示不愿接受“调剂”,高考分数虽然上了上海市重点高校录取控制线,但没有达到自已所填报院校的投挡线,结果只好落选;有的考生在征求志愿时,拒绝地方院校或大专、职校,认为进这类学校降低了自己的身价,将来毕业分配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岗位。也有的家长盲目攀比,总认为自已的孩子智商不错,只要高考有一线希望,不甘心放弃进名牌大学的机会。
不少考生难解“上海情结”,不愿去外地院校,也是“撤消志愿”的重要动因。据介绍,今年外地院校在沪共减招734人,其中包括兰州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等响当当的全国著名高校,外地在沪投放的专业有外贸、外语、计算机、通讯、汽车、航空等最热门的专业。但这些外地院校在沪招生为何遭遇尴尬?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天之骄子”远离家门赴外地读书,不少家长担心“吃不起苦”,同时对将来就业存在后顾之忧。针对这一状况,为鼓励考生报考外地院校,上海市专门制定优惠政策,凡被外地院校录取的上海学生,毕业时成绩合格者,只要本人愿意,均欢迎回沪就业,同时还给报考外地的考生一次性补贴1000元。
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政策的放宽,也降低了考生“撤消志愿”的风险。以往在招生政策中规定,如果考生放弃志愿,两年内将不能重考,但现在只要在录取工作开始前两天提出申请,不占用招生指标,对考生今后参加高考就不会有影响。即便录取后再放弃,考生只要能在当年拿回自已的档案,就可以参加第二年的考试。而一年春秋两次招生考试,给了考生更多进入大学的机会,“自愿落榜”的考生只要等上半年就有考试机会。这些都在客观上促使了“撤消志愿”现象的增长。
上海市高校招生办公室主任齐永昌说:“如今,不少考生希望能考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或热门专业,这本无可非议,也是一名考生应有的选择权利。但也应看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并不多,名牌大学录取新生名额有限,每个考生不可能都进重点大学。因此,考生和家长不能脱离自己的学习实际,一味追求名牌效应,应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大学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