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月9日电
曾培养出科学家钱三强、艺术家于是之和戏剧家吴祖强的北京27中,今天礼堂里格外热闹。只见坐在第五排的一个男生举起手,问讲台上的中科院院士、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朱森元:我刚才在电视片中看见卫星返回后,很多部件都被拆卸掉了。为什么不能反复使用?这样做不是会增加成本吗?
朱院士闻听连连点头:你这个问题提得好!
朱森元院士是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我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设计师。今天他到北京27中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做“探月”科普报告,是为了启动一项面向中学生的科普行动——“院士科普工程”。朱院士给中学生讲科普十分认真,不仅带来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激光笔,边讲边给大家演示,还把给清华大学博士生讲课的安排改了期。
朱院士的报告结束后,中学生们被允许有几分钟提问。好几个男同学争相举手。朱院士对刚才提问的那个学生说:“按说批量生产是最可以降低成本的。火箭、卫星的生产也是一样。美国的航天飞机是重复使用的,但是它的助推火箭一次性使用。为什么呢?我来问你们一个问题。”
听说院士要提问,所有的学生都支起了耳朵。
“是重复使用的东西成本低,还是一次性使用的东西成本低?”
礼堂里响起一片“重复使用”的声音。
朱院士点点头说,的确这样。在实际应用中,航天飞机按自身重量计算,使用一次性的配件比重复使用配件的成本差不多要高一倍。但是,美国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让航天飞机像汽车那样,每次使用都达到同样的性能。
朱院士告诉这些刚上高一的中学生:“现在的航天飞机上一次太空,其零部件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毁损,就必须更换。但是,如果将来,你们这一代人研制出更好的材料,可以让航天飞机的零部件能够重复使用,那航天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请院士为中学生上科普课,是清华大学科技园推出的“院士科普工程”的第一个子项目。据组委会王秘书长介绍,他们推出的这个工程包括了院士科普讲座、院士科普系列图书等10个子项目,希望通过院士为中学生讲科普知识,培养这一代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对科学的兴趣是需要培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