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所好高中比上大学还要难!”
随着“普九”的基本实现和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高中阶段的教育成为限制两头的发展瓶颈。“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在勤耕苦读、尊师重教方面形成传统的“湖湘文化”区域,这一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浏阳市教育局有这样的记录:1997年,浏阳市高中在校生仅有9977人,全市高中招生比例只占应届初中毕业生人数的18.2%。浏阳二中地处南区,今年招收高一新生200人,仅占辖区初中毕业生人数的11.8%。
不等上级的通知安排,浏阳市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1998年便及时颁布了《关于巩固“普九”成果,加快高中发展步伐的决定》,全面启动了高中“翻番工程”:创建了一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田家炳实验中学,扩建了10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专。市直属高中的建设达到36.7万平方米,其中基建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学校就有6所。
思想解放带来了高中容量的迅速扩大。2002年,浏阳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包括高职)的比例达到了70%。普高现有在校生已达2.1万人,比1997年增长了1倍多。
临澧是个人口不过40多万的农业小县,但他们对高中“翻番工程”也投入了特别的热情,提到了“教育优先”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2001年临澧县县委主持了一项“百户农民素质调查”。调查发现,农民文化程度与户平均收入成正比。25户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和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农户,1999年家庭总收入为24.33万元,占100户总收入的34%;户年均收入9733.3元,比100户的年均收入高出2639.7元;另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村干部素质一般都比较高,村级集体经济的效益也比较好。
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从改善城乡结构方面算了一笔账:近5年来,全县共培养高中毕业生8200名、为大中专学校输送人才6358名。这些人或者安排了工作,或者进城打工,真正回到农村的很少。
一个个数据,一个个事实,使全县上上下下形成了共识: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农业县的经济发展,发展教育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架设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金桥。在这个基础上,临澧县将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列出了时间表:近一两年内,高中阶段学校容量由现在的9000人扩大到1.3万人,确保“十五”末期,高中的升学率达到85%以上。“是坚持按政府部门的计划安排,还是按老百姓的需求兴办高中,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湖南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许云昭说,“人民群众有让子女受到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这种渴望是不能忽视的”。
湖南这几年高中阶段的教育走上了快车道。全省高中阶段共有学校1471所,其中普通高中754所。104所省级重点高中,覆盖了全省大部分县市区。普通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60.9%,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接近4∶6。据有关人士说,这个数字和比例已经超过了北京。“少建广场,多建学校”,已成为湖南越来越多领导的政绩观。他们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教育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成为一种历史必然。过去我们搞城市基础建设,思想局限在‘三通一平’上,今天这种思想已经不适应了,政府一定要把学校、尤其是好学校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高中“翻番工程”无疑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但“翻番工程”究竟该怎么建,人们也还有这样那样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譬如,作为学校,是不是有必要修建得那么豪华、现代;在农民人均收入普遍只有2000多元的前提下,有多少人能够支付得起相对高昂的高中费用;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的建校资金会不会由于偿还不力问题,形成新的教育负债工程;名校带民校,优质教育资源能否成几何数字增长?当然,这些不过是发展中的问题,成长时期的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