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通知》还规定了,未来浙江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不在组织或者变相组织中小学生进行补课。小学只在每学期末进行一次全校或全年级性记录成绩的学科考试;初中每学期只进行期中、期末两次全校或全年级性记录成绩的学科考试。义务教育阶段任何学校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公办学校严格执行就近入学的规定,不得跨学区组织招生。
此外,《通知》还对课程设置、补课、招生秩序作了严格的控制和规范,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真正做到“健康第一,学习第二。”
浙江用制度确保课业减负赢得博弈
教育减负这个口号其实并不新鲜,包括浙江教育界也喊了很多年。刘希平也坦承,学生课业负担重,全社会都在批评,但是一直难以解决。
“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不变的前提下,减负是一种博弈,因此更需要建立健全机制。” 刘希平说,现在的家长,对减负还存在许多的疑虑和担心,因此,教育系统更应该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完善制度对减负的保证作用,加强监督,将各项规定落实。
为了让这次减负不再成为一纸空文,浙江省教育厅下大力度狠抓狠打,落实督查责任制。在原有的11条“轻负担,高质量”联系线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建立了通报制度,各地督导机构在每月5日前将上月督查工作情况报省教育厅督导处,并加大检查频率,缩短信访时间。
此外,省市两级还组织建立不定期互查、突击检查。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且查处不力的教育行政部门,取消其年度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优秀资格。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且状况长期得不到扭转的地方,已评为“教育强县”的,进行年度黄牌警告,连续两年黄牌警告且“减负”工作仍没有明显改进加强的,建议省政府取消其“教育强县”称号。
“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不以高分考生多寡论英雄。”刘希平表示,用心、用情、用力培养孩子,是一场硬战和持久战,一定要坚持,横下一条心,把这个老大难问题解决得好些,再好些。
“针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最关键的还是需要社会的认同感,才能一直抓下去。” 张绪培希望,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充分相信和配合教育工作,力争在接下去的一个学期,就初见成效。
(记者 江耘 实习生 陈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