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专题 > 生命教育
肖川:生命教育 为幸福人生奠基
2013-10-31    中国教育网

字体大小:

亚太实验学校《美丽的生命》丛书序

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

作者:肖川,著名教育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我十分欣慰地看到,由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编写的《美丽的生命》丛书即将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它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的生命教育,对于推动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开设,都将有着重要的价值。


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美丽的生命》
  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最丰盛的礼物。我们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而生存于生命世界之中,人的生命并不是纯然作为一个观察、分析、思维的对象性存在。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个对世界充满新奇的心灵世界,如何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是我们生命价值最为完美的体现。我十分欣喜地看到:直面教育,直面人生,以成全每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的发展为自己价值祈向的“生命教育”新理念,正成为越来越多以教育为天职的人们的共同旗帜。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在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可以说,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生命的威胁。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并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随着生命教育在全球被逐渐推广和认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教育。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和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也开展了一些专题性的实践探索,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

  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则构成生命教育的目标。

  生命教育重要的是要培植学生的生命情怀。生命情怀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接纳和喜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和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珍惜。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强调生命教育。每年高考、中考前后,关于中学生自杀的报道便会骤然增多。如果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中学生自杀”,电脑立即显示出27万余条信息。据卫生部去年上半年公布的调查, 15岁到34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并且自杀者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有识之士惊呼:自杀,一个就太多了,何况是青春少年!  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

  在今天,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有如下三个层次的涵义:

  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我们的教育――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起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总的生命质量领域应包括生活体验的全部。生命质量是代表一个人全部生活的术语,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部分,而应该是个人生活的全部内涵。生命质量是一个包含有终极关怀在内的概念,包含有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概念,是人作为精神的存在内在关照,因而更多地文化设计和文明的内在品质相关。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首要的意义在于:对人的尊重,必须落在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唯一性的尊重。一切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而换取的所谓“大业”, 所谓“圆满”,不管它冠以何种美妙的名字,其正当性都是值得怀疑的。一切以“虚幻的共同体”的名义,对于人作出牺牲的要求都是缺乏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尊重学生就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

  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生命教育应该是真正充满活力的人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

  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的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应该成为所有教学的自觉追求。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在生命的根基上确定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度的尊严,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而在我们的社会中,漠视生命,轻贱生命,甚至是践踏与摧残生命的事时有发生,让人感到生命教育的必要与迫切。生命教育,其现实途径就在于: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高扬生命的价值,反复吟唱生命的礼赞,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投入、倾注、热力四射、兴味盎然。缘此,“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应该成为全部教育的自觉追求。

  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生命教育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而又涵括着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因而是地方课程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要主题和领域。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如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火灾和地震演习;意外伤害的救护和自我救护;了解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如青春期教育;艾滋病和毒品预防教育;珍爱生命与预防自杀;自尊、自信与直率性格的培养:生命情怀的养育;终关怀与死亡教育;人权教育――公民的人身权利,文化与社会权利;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生态环境教育;国防与世界和平教育等等。

  生命教育也要求我们超越和提升传统的道德教育。因为,既不存在脱离人的生活而抽象存在的道德,也不存在没有道德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道德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人不是为了道德而存在”。

  生活是人的生命赖以表征展开与充实的形式。在生命教育的视域中,儿童的生活,应包括这样几个层面:

  自然的、自发的生活――表现儿童内在冲动、童真与童趣的活动;非强制性和组织化的生活。

  教育情境中的生活――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情境与活动,服务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不论是自然的、自发的生活,还是教育情境中的生活,都应努力做到:远离危险与意外伤害,确保儿童的安全与健康。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都有对儿童进行监护的职能。

  主动的、快乐地生活――儿童的生活,是儿童自己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理当没有禁锢,没有恐吓,没有强制,没有苛严的规训;它远离功利、拒绝媚俗,服从兴趣,关注当下。

  理智地生活――儿童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容易冲动,常常将幻想与现实混淆,是其心理活动的主要特征,让儿童学会计划、规划、设计活动,学会合理的期待和对活动的结果的想像是理智的生活品质的要求,这样才可能使儿童学会有责任感的生活。

  有创意地生活――不满足于现状,总是试图去改变,不满足于单调的、简单重复的生活,穷尽可能性,换一种方式,在寻求改变中体味生活的乐趣。

  生活总是与对生活的感受相联系的,儿童的生活也不例外。引导儿童接纳生活、品味生活,感知生命的复杂性、偶然性和神秘性,培养儿童对于生命的庄严感、神秘感与敬畏感,是我们关注儿童生活的意旨所在。让我们一道构筑保卫童年,守护童真的坚固防线!

  没有人能阻止你更多地爱自己,爱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我们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并进而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在生命的根基上确立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渡的尊严。我们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使学校变得更有吸引力;通过生命教育,使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使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通过生命教育幸福从此熙熙攘攘,幸福从此溢满心房。

  愿本套丛书能够伴随我国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是为序。

  肖川

  2006.8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肖川教授访谈:生命教育应当成为终生奋斗的事业
· 践行生命教育活动:让艺术教育推动生命教育
· 践行生命教育活动:重视生命教育 把生命教育引入学校
· 中小学语文"人文阅读与生命教育"特色课程和教学研讨会举办
· 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2014新年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举办
· 调查显示:超半数中学生认为生命教育见效甚微
· 舆情解读: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 让学生写遗书也是一种生命教育
· 心理磨砺和生命教育的课程不可或缺
· 教育应补上敬畏生命的一堂课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