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市场 拓宽渠道 就业帮扶 ——高校出“组合拳”积极应对“最难就业季”
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 许祖华 孙铁翔)2013年,全国共有699万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今年大学生就业被称为“最难就业季”。如何实现大学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记者近日在广东、陕西等地采访时了解到,许多高校都结合本校特点,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瞄准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采取就业帮扶等,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瞄准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
还在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就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杨西,目前已经和中铁十一局建安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提前落实了就业单位。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铁路工程类高职学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措施,有力促进了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陕铁职院牵头组建了陕西铁路建筑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推行集团化办学战略,并与200多家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实行“学院与集团公司,系部与分公司(项目部),教研室(专业)与项目部(工区),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四级对接的紧密型校企立体运行机制。广泛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就业一体化、科研攻关、联合共建等多元化合作。同时按照行业企业需求动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邀请企业全程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确保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岗位需求。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中已有1000多名毕业生在世界500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
为了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门设立了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预警机制,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紧紧围绕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先后投入1.5亿元构建起“国家-省-院”三层并进的重点专业建设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专业群。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开设了工程测量、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新专业,完成化工与纺织、汽车与物流、服装工程学院的转型。
为培养对口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该院将目光瞄准“校企深度融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上。有79个冠名订单班陆续成立。通过企业为学院把脉献策,联合开发课程标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毕业生真正与职业岗位实现了无缝对接,一大批上手快、干得好、潜力足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扩大就业市场覆盖度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着力扩大就业市场覆盖度,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先后举办大型综合招聘会及区域、行业专场招聘会,截至目前,已有2000余家单位来校招聘,提供岗位超过30000个,超过95%的学生通过学校举办的招聘活动受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还积极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750余名毕业生到以“十大军工集团”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单位就业,2600余人到西部、基层就业,两者占总就业人数的70%以上。
广东工业大学形成了“走出去、请进来、深合作”的就业市场机制,为毕业生提供更充分、更有效的就业需求信息。学校积极拓宽渠道与省、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联合社会就业市场、校级综合市场、学院专业市场、单位行业专场且贯穿全年度的供需对接平台,为毕业生在“家门口求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陕西科技大学一方面主动出击邀请企业来校招聘,一方面深挖专业教师资源,推荐学生就业;量体裁衣,灵活调整招聘形式。根据本学期学生大多在外实习的特点,及时调整思路,采用“小招聘会”形式举办专场招聘会,做到有的放矢。
加大就业帮扶力度 助困难学生就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双困生”开展“一帮一”活动,构建学校、学院和学生三级帮扶体系:学校加强政策引导,学院注重个性帮扶,学生层面强化典型激励。
该校还通过减免贷款、学费和一次性奖励等方式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毕业生到艰苦岗位和基层就业的,减免其校内全部贷款,本科生奖励2000元,研究生奖励3000元。
为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等的就业帮扶力度,西安外事学院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个性化动态就业档案,重点做好有意愿参加升学、“大学生预征入伍”“大学生直招士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的指导与服务,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和自主创业型就业,实现多元化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