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上述数据,为2013年打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标签。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人员需求急剧萎缩,让今年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更显艰难。但也有数据显示,以私营、民营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用工数量激增。
最难就业季,是否名副其实?
“最难”到底难在了哪里?
大学生就业尴尬困局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现状
工科:国企需求少
文科:薪酬降两成
制造业疲软,是不争的事实。
张凯(化名)决定去富士康碰碰运气了,尽管工作单位远在山西,尽管如此选择有很多不情愿,但是急于就业的张凯最后还是下了决心。他的想法是:去看看,也许可以接受也说不定。
张凯是沈阳市某工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应届毕业生,往年该专业的就业形势一直很乐观。2012年,该校应届毕业生签约沈飞等一些国有背景的大型制造企业的人数接近200人。但是今年,上述国有大中型企业劳动力需求萎缩,招聘的人数甚至“用一只手就数得出来”。
张凯说:“去年10月,一家国家电网下边的企业来学校开招聘会,上一年度,这个企业在我们学校招了100多人。这次来招聘的人就说,今年的形势不好,能签就赶紧签了吧!可是到最后,这家电厂一个也没签。”
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用工锐减,成就了富士康在该校的“大户”形象,招聘超过100人。张凯说:“去了就是下车间,做的工作和中专毕业生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月
薪3000元,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张凯来说,颇有吸引力。
与工科比起来,该校文科专业的就业形势稍微乐观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生小鲁说:“股票、证券行业翻译,补习班老师,还有就是旅行社导游什么的,职位肯定是有的。但待遇压得很低,去年怎么还能1800元、2000元出点头呢,今年很多就给1500元。”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985、211这样的重点院校毕业生身上。沈阳某211院校广电专业毕业班,除了八九个出国的,找到工作的超不过三分之一。
矛盾
这边:学生就业难
那边:职位数增加
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目前为止就业率不超过三成,2013年被冠之以“史上最难就业季”似乎并不为过。但事实上,造成201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市场需求问题。
沈阳某高校负责就业指导老师范云(化名)认为,2013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确实是10年来最严峻的一年。不过,范云认为这并非意味着社会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他说:“压力确实很大。不过,据我了解的情况来看,第三产业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来自智联招聘的统计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智联招聘沈阳城市经理金丽娜告诉记者:“单纯从统计数据上看,在线企业数、在线职位数都是有增长的,全国都是这样。具体到沈阳,在线招聘的企业数有30%的增长,职位数同时也在增长。”
其中,规模在99人以下的小型企业整体职位量占到了社会总体职位量的43%。但小企业、民营企业由于不够知名而很难引起毕业生的兴趣。而除了一些主观因素外,真正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是人才供求的不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