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一位大学校长曾经问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教育部统一制定一个大学章程不行吗?
“教育部不可能为所有的大学制定一个统一的章程。”孙霄兵回答,“大陆有2600多所高校,其中普通高校2300多所,成人高校约300所,分属不同的地区、部门,体制机制不同,办学历史、文化和发展特色有很大差异。”
而章程彰显不同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一般都是一校一章程,所以还得各个学校自己来制定大学章程。”
实际上,在章程制定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的声音。曾经有意见说:你弄一个统一的模板吧!章程要多少条?让每个学校来填不就行了吗?
孙霄兵不同意。“制定章程,不能用新的方式把学校管死了。”他坚持,“学校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符合法律规定,不与国家的要求和法律规定冲突。”
仔细翻阅教育部在11月16日核准的首批6所高校的大学章程,“没有统一要求,6所大学各具风格。”以学校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为例,每个学校的具体表述都不一样。
章程在现代大学的制度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没有章程的学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孙霄兵说,推动高校章程,一方面可以对大学举办者、办学者的权利边界和职责义务进行明确界定,对在大学内部治理进行规范;同时,可以将大学的办学理念、组织属性等落实在学校的制度层面,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标志和载体。
在他看来,过去几十年,高等教育的重点问题主要是政府转变对高等学校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强调的是政府本身的改革。
孙霄兵解释,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与国家的计划紧密相连。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去适应国家的需要。
“这就是改革,高校还是要为国家服务,不过服务的渠道和方式不同。”他说,过去是按照计划和命令,权力的中心在行政部门;现在强调市场,要求学校办专业,培养人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核心在学校,所以要把学校的活力调动起来,把权力放给学校。“要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单单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办好学校,支持好学校,解决经费和外部环境问题。”
办好学校首先靠学校自己。孙霄兵说,过去认为靠领导,靠上级,靠教育行政部门,现在大家都知道,要自主办学,自己要拿一个好的主意,要凝聚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也是本次大学章程的重点——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我们把章程作为大学立法来进行,大学要自己规范自己,明确自己该如何发展。要把管理重心从政府管学校转移到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让学校治理完成根本性的转变。这是章程的根本意义所在。”孙霄兵说。
大学章程就相当于学校有了自己的根本大法。“高校有了法,有了内部制度,也就有了地位,不是谁吆喝都行的了。无论是谁,都要遵循有关规则办事,不能随心所欲。”
章程制定的核心在于制度建设。“转变到以制度治理的阶段,其他方面的工作就会轻松很多。这方面花了很大力气,在其他方面就会节省力气。”他说。
不少人担心章程会成为一纸空文。孙霄兵不赞同这个看法:如果没有这个章程,可能是领导说了算;有了章程,学校不同的利益诉求集团都要在章程中找自己的地位,寻求自己的权力,争取更多的资源,互相之间有了制衡。
“章程相当于宪法,我们不能要求宪法管所有的事情。事实上,高校除了章程之外,还会有许多具体的配套制度。”孙霄兵说。此外,两个机制也由此衍生:一是学校管理者不遵守章程,在学校内部就会受到各方,尤其是教职工的监督,受到有关制度各方的监督,形成一个依照章程办事,否则就纠错的制度;二是从教育部和其他方面来说,会按照章程要求支持、监督高校办学,今后的评估也会以章程为标准。记者 原春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