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教师新闻
追求完美 角色冲突:教师需要心理调节
2003-09-25    记者 陈烨

字体大小:

  教师节期间,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为本市教师提供了为期一周的免费心理健康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有近40%以上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5%的人已出现了明显症状。其中,职业角色的神圣感与实际社会地位间的差距、追求完美的心理是导致他们出现障碍的首要原因。

  本次测试从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全面测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心理健康情况。全市有两百余名教师主动申请测试,其中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比例均等,男女比例为1:4,女教师明显多于男教师。

  结果显示,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反映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不安全感、睡眠障碍、内心冲突、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等方面,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强迫、抑郁等症状。

  专家分析:教师为何产生心理问题

  角色冲突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存在较大反差。这样的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间的冲突。同时,为了为人师表,教师常常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以满足职业需要。如此一来,职业的无形心理压力就相对增大了。长期的心理负重和矛盾冲突,是这一人群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追求完美

  许多教师都认为应该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上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职业的必然需要,所以凡事都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很在乎他人的评价。如果出现差错,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

  不安全感

  来自童年的创伤经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带来的压力,使部分教师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情绪波动剧烈。

  性格因素70年代后期出生的青年教师,是独生子女的一代,时代环境的特别原因,使这一代人的心理素质较以前的教师存在不同的特征,比如依赖、自我为中心等,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也增加了教师教育的难度,会间接增加心理冲突和挫败感。

  心理咨询师王怀齐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由三个系统支撑起来的: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缺乏锻炼引发的生理问题,长时间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社会的过高要求、家庭、朋友缺乏理解和有效沟通而导致个人的支持系统不完善,这些都是教师这个特殊职业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所在。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着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所以,给予他们更多关注、理解和支持,整个社会责无旁贷。

  [新闻背景]

  教师心理健康六项指标

  1.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

  2.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

  3.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4.抗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5.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6.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只要待遇勿需职称 零距离感受教师评聘分离
· 打开大门选人才 上海教师职业向社会打开
· 广州首次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
· 陕西:刑满释放人员当教师引发争议
· 袁贵仁:教师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
· 教育部:师范院校学生今后也可不从教
· 教育部领导:有硕士学历的高中教师比例太低
· 刑满释放人员当教师后续:赵某已被学校解聘
· 北大教师队伍改变近亲繁殖
· 中国师资培养层次得到提高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