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10月8日专电(记者 王莹) 记者从东北大学了解到,该校在刚刚完成的2008——2010年度聘期考核中,首次打破职务终身制,有9人因考核不合格,将在10月中旬的学校全员岗位聘任中被低聘,29人因距离完成所聘岗位的聘期目标差距较大被降薪。
东北大学副校长王福利介绍,此次全校共有近2000人参与了聘期考核,包括全体一线教师、非教师专业技术人员、职员和工勤技能人员等。考核依据是学校2007年下发的岗位聘用制度改革文件中关于各类岗位聘期考核的相关要求,其中,专任教师是依据其所在单位制定的岗位聘期目标。
据介绍,多年以来,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在制度上长期形成的“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惯性一直是制约高等学校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早在1999年,东北大学就开始探索内部分配、职称评定等制度改革,2004年和2007年又先后实施了教师聘任制改革和全员岗位聘用制度改革。2011年起,学校积极推进聘期考核和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致力搭建“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竞争激励机制。
王福利说,在此次聘期考核方案中,东北大学将未完成聘期目标的人员分为“红线”和“黄线”,“红线”主要包括因思想道德或学术道德问题给学校声誉带来不良影响或在聘期考核中弄虚作假的,年度考核两次不合格的,主要精力未放在校内工作上的,以及距离完成聘期目标业务要求差距很大且很少承担教学工作的。“黄线”主要指承担了部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但距离完成聘期目标任务或本职工作还有一定差距的人员。越过“红线”聘期考核结果即为“不合格”,再次聘任时职务或岗位要“向下”移动;越过“黄线”为“暂定合格”,再次聘任时不得申报竞聘高级别岗位,并且从重新聘任之日起岗位津贴在原岗位基础上下调一级发放。
聘期考核给教师带来极大触动。信息学院教授钱晓龙说:“教师们对聘期考核都很欢迎。考核可防止一些教师获得较高职称后失去前进的动力,对一些过去以科研、学术为重的教师,进一步强调了他们的教学职能。考核对优化高校队伍结构、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作用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