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恋三尺讲台的院士
——记第四届高校教学名师、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马建章
他是院士,却一直坚守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从教48年来始终为本科生开设课程。
他年逾古稀,为了本科生的野外实习,依然踏雪翻山指导学生。
“老骥已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马建章自豪地说:“作为一名教师,不管学术成就有多大,社会声誉有多高,教书育人始终是我们的天职,三尺讲台是实现我们价值的人生舞台。”
48年坚持为本科生讲课
提起马建章院士,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界无人不知。这位世界知名的野生动物学专家,是我国野生动物学科和野生动物管理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20世纪60年代在东北林业大学创建野生动物专业,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唯一的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这样一位大院士,最眷恋的却是三尺讲台。“在48年的教学生涯中,最令我骄傲的不是各种奖项和头衔,而是培养出的5000多名毕业生。”马建章说。从1960年走上讲台至今,他对教书育人的执著不改。在遍布全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区里,他几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学生,被业内人士称为野生动物保护界的“马家军”。
马建章的课堂经常人满为患。本来是给本专业学生开的课,但是外专业学生得到消息后,会把海报贴满全校,然后就是课堂爆满,不少学生站着听完2个小时的课。
2008届毕业生李少斌已经在武汉大学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正是听了马建章院士的专题讲座,让他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马院士的课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他不讲课本,而是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把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讲给我们听,专业性很强的东西在马院士形象生动的讲述中变得易于接受,让我们拓宽了视野。”李少斌说。
踏雪翻山率学生野外实习
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的学生到了大四都要进行野外实习,马建章一直坚持与学生们一起,到大小兴安岭、自然保护区、林场进行野外观测。
实习的时间在每年的12月份,正是东北最冷的时候,白天最高气温也在零下20摄氏度,大雪最厚时没过膝盖。年近古稀的马建章跟年轻人一样,带领一队学生,踏雪而行,翻山越岭,寻找野外动物的足迹,讲授动物物种的识别,给学生展示无线电追踪技术。
尽管顶风冒雪,每天早出晚归,要走数十公里,有时候中午赶不回营地,只能吃一点自带的干粮,马建章始终和学生们走在一起,手把手地指导学生。马建章的学生、现在已是教授的邹红菲告诉记者,有一次实习中,马院士发烧了,老师们劝他不要进山了,他却说,今天要给学生演示无线电追踪技术,我不在怎么行呢?最后坚持完成了实验演示。
学院77、78两届毕业生做毕业论文时,在马建章的带领下,3个班90多名学生跑了12个省,进行“三北防护林工程野生动物基本情况调查与研究”活动。活动结束后,不仅每名学生都做出了很优秀的毕业论文,而且此次活动还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建章说,多年来,我的教学相当一部分是在野外的自然保护区和重点实验室进行的,通过实践,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就会使他们在思想上更成熟,在专业上更精通;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师生朝夕相处,也能建立起友谊和感情。
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
作为院士,科研任务比较重,社会活动也很多,好像很难再完成教学方面的任务,特别是去给本科生上课。
马建章主张院士给本科生定期作讲座。他说:“讲座的效果可能比讲课更好,因为讲座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一般是听不到的,而且来听讲座的学生不受年级、专业限制,能有更多人受益,院士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马建章的带领下,近年来,该学院有3门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得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还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科研能力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源泉和不竭动力,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马建章坦言,“院士在本科生的讲台上,就要发挥自己多年从事开创性科研工作的优势,把领域内国际最前沿的发展动态、研究现状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将来努力的方向,知道怎样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这样学生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71岁的老人听力已经大不如从前,现在讲课都要戴着助听器,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和学生的交流。“本科生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只有走上讲台,和本科生接触,我们才能发现教育的规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马建章笑着说,“学生的成就让我感到作为一名教师的无尚光荣和崇高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