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体育教师为何缺乏职业成就感
2013-01-09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关注中小学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系列报道之二

体育教师为何缺乏职业成就感

  体育教师也会亚健康?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潘建芬的一项调查显示,普遍的亚健康状态已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之一。与很多亚健康人群缺乏锻炼相反,体育教师的亚健康原因恰恰是“劳累过度”。重庆某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吴桐(化名)说:“成天泡在体育场上,我经常会有头昏脑胀、身体不适的感觉。”

  然而吴桐们不得不延续这样的工作状态。本报1月5日的报道曾反映了中小学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的状况,然而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承担着早操与课间操、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辅导等任务。记者在近日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随机采访了近百名体育教师,发现大多数体育教师平均每周要组织4次训练,每次平均训练1个小时,有的体育教师每周甚至需要承担20次的训练任务。此外,约有70.5%的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各种临时性工作,如体育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育中考指导等。尤其是男性体育教师,还经常干学校的各种杂活、累活和力气活。

  这样的辛苦却几乎得不到补偿。安徽省马鞍山市银塘镇中心小学体育教师张家飞每天早上都要去学校带训练队,大课间活动时间也要到位。“这些都是每天必做的事情,牵扯了我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在绩效考核时是不被计算在内的。”张家飞说。“很多体育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状况。”河北一位特级体育教师说。

  潘建芬的调查显示,有81.6%的体育教师带队训练没有经费补贴,少数体育教师即便能拿到补贴,金额也不多,每次带队训练一般补助为3—10元,最多的不过每次50元,最少的每次仅1元。75.6%的体育教师带队训练不算工作量,能折算成工作量的,一次带队训练平均折合为0.5个课时,只有少数学校将其折合为1个课时。

  即便如此,现实中的体育教师却很少拥有职业成就感。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占铭认为,相较于体力上的付出,体育教师们最大的悲哀在于工作得不到认可,地位较低,缺少尊严。他举例说,现在很多中小学评职称时要求必须当过班主任才能评,而体育教师当过班主任的很少。记者日前在宁夏采访时看到,尽管一些学校严重缺乏体育教师,但一些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宁愿在一些单位当临时工,也不愿当教师。一项调查显示,体育教师是教师中转行最多的之一,仅次于英语教师。一位中学体育教师说:“我们起床比鸡早,干活比牛累;风吹日晒雨淋,待遇少得可怜,地位可有可无……”

  潘建芬的调查显示,不公正的评价机制位于体育教师面临的困境之首,其他依次为超负荷的工作量、较低的收入水平、普遍的身体亚健康、较低的社会地位、单调狭小的生活圈子和各级部门施加的工作压力。潘建芬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体育教师面临晋升职称、工资收入、工作环境、科研任务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同时还存在劳动得不到领导承认和客观评价,教学、训练、科研成果得不到认可和回报等问题。相较其他教师,体育教师们承受着更多的压力。”

  在体育教师自己看来,学校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一致,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痛。“不少校长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升学率才是学校最大的成绩。体育课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名体育教师说。(记者 李小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一位体育教师和他培养出的21个全国冠军
· 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引关注
· “专才”还是“通才”? 体育教师不是教练
· 北京:中小学体育教师缺编比例在15%至20%
· 每周上课超20节 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亟待关注
· 四川成都2011年体育教师技能大赛隆重举行
· “每天锻炼一小时”遇缺教师困境 体育课开不足
· 高分特训:2011体育教师招聘练习题及答案汇总
· 2011年初中体育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 教师招聘说课高分技巧:体育说课技巧四个把握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