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的报告,在十六大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连日来,记者在各代表团采访,与代表交谈,所见所闻,令人振奋。许多来自教育界的代表说,报告通篇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催人奋进,令人鼓舞。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教育战线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报告和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和贯彻十六大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教育工作,开创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三个代表”,面向新世纪的宣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世纪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的历史性和划时代的新回答,处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代表们说,江泽民同志的报告通篇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创造,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一定要增强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三个代表”指引下阔步前进。
十六大代表、天津大学教授王静康说,报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理论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十六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作斌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贡献,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体现了我们党一贯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化。十六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说,听了江泽民同志的报告,很受教育和鼓舞,报告非常贴近现实,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境界,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要求。
与时俱进,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十六大代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说,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是一个明确方向、凝聚人心的报告。报告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内涵可以用时代性、规律性和创新性来体现。能不能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报告对科教兴国的战略作了深刻的论述,明确了教育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和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一名来自高等学校的党员代表,听了报告后深受鼓舞。在推进我国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教育创新,加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十六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南宁说,十六大报告回答了新世纪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的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首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改革创新,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教育是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许多教育界十六大代表说,报告在很多地方都谈到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教育战线一定要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好十六大精神,全面开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十六大代表、山东大学校长展涛说,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一名高教工作者,我感到责任重大。一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举措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国家对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不仅使高校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而且为高校在新世纪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难得机遇。二是高等院校要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要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三是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民族精神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能够担当起历史重任的一代新人。
十六大代表、东南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说,江泽民同志的报告,在很多地方谈到了教育,把教育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要加快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大学要始终站在社会的最前沿,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创新,建立创新机制,走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使大学始终成为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思想库和动力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