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消息:“学术腐败”,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就是社会上讨论的热点问题,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中也有不少谈到了这个问题。在准备好的大会发言中,孙颔委员建议应及早、有力地整治学术腐败。同时,他在发言中痛斥了十类“学术腐败”。
一是为了个人的晋升和发展钻营。某些主持和参与职称评定、课题立项、成果鉴定、奖励的审定等工作的评审者,由于门户之见、亲疏之分、个人利害等因素显失公平;另一方面,一些不老实的申请者小则托人情、开后门,大则送红包、行贿赂。学术腐败由此而生。
二为剽窃成果和“学术泡沫”。他特别提到,有些领导干部或“学术权威”,没有付出一点劳动,就为他人的论文挂名领衔、为学术著作挂名当主编,无疑也是盗名窃誉。
三为教授“贬值”。有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过去和现在都不从事学术工作,也挂上教授学衔,引起“教授”泛滥。
四为博士热潮。实行学位制以来,博士日渐成为就业、提拔的“硬资本”。某些博导招研专门瞄准有实力的在职干部,可以平时不上课、考试走过场、论文找“枪手”,干部拿到博士学位,师生双方都有好处。
五为垄断学报。现在考核科研人员,往往以在国内外哪级学术刊物发表过几篇论文为首要标准。于是学报身价陡增,而有些刊物发表文章甚至明码标价。
六为假借“学术活动”敛财。有些院校和下属的学会、协会、中心之类的团体,举办所谓学术研讨会、论坛、论文评奖等活动,广发邀请,收取各项高额费用牟利。
七为假冒伪劣的“高科技”产品。发展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效卓著,但也有些产品,特别是某些保健品和食品,依靠研制单位的大牌子和铺天盖地的广告,吹嘘很难临床验证的所谓提高免疫功能、甚至防癌抗癌的“神奇”效果,大发昧心横财。
八为开“学店”盈利。发展民办高校,对推进教育事业是有益的。但有少数民办院校,原来毫无基础,只是集资盖了校舍、拼凑出一支师资队伍,就挂牌开业。为了收回投资,进一步盈利,所以收费甚高,但教学质量却相当低下。
九为出现“学霸”式人物。极少数名家,主持了某个重大项目或“工程”,计划、经费等大权独揽,协作单位和参与人员只能仰其鼻息。集体所得的成果,主要也记在他的功劳簿上。还有少数名家,忙于到处开讲座、作报告,特别对一些时髦的话题,自己本不甚了了,却信口雌黄。除接受优厚的接待礼遇外,还收取高额的讲课费、甚至只要出场露脸也要收“出场费”。
十为虚夸报道科学成果和人物。某些媒体喜欢故作惊人之语,动辄“世界领先”、“国际首创”、“学科奠基人”、“创始者”等等,而有些人则有偿请人写报道,出钱登广告自吹自擂。孙颔委员呼吁媒体要弘扬正气,揭露腐败,对学术成果和人物的宣传报道要切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