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60周年纪念研讨会上,与会者呼吁:高校学报 亟待突围
《文史哲》,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创刊于1951年5月,日前在山东大学迎来60岁生日。
我国目前有1300多家社科学报,每年发表论文达18万篇。除少数外,学报中的高质量论文少之又少,大量学报和论文甚至被称为“学术垃圾”。千刊一面、质量不高……高校社科学报饱受诟病。
一片诟病之中,《文史哲》这本新中国历史最长的期刊,在同类刊物中发行量最大,海外订数最多,更在“花甲之年”成为唯一一家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文史哲》的得意与困扰、挣扎和探索,或许能为高校社科学报的突围提供经验。
推荐阅读:新闻出版总署:学术期刊收版面费牟利面临整顿
推荐阅读:论文买卖产业化问题突出 6期刊严重违规被处罚
推荐阅读:学术期刊生存现状调查:期刊发行量大幅下降
推荐阅读:论文买卖"产业"兴起 "论文至上"成学术腐败温床
推荐阅读:高校学报发展面临困境 体制化突破?知易行难
推荐阅读:学界热议高校社科学报改革:勇于尝试 止于至善
弊病——数量多、文章水、经营亏
在《文史哲》60周年纪念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对当前学报现状不无忧虑。“文、史、哲三个学科,是国粹,是中国所有其他学科的母体,这决定了《文史哲》杂志只能走一条不为时风所动的厚重办刊之路。学术含量的高低和学术功力的深浅是编辑取舍稿件的基本尺度。”《文史哲》主编王学典说。
“时风”当下怎样刮?学报弊病在哪里?有人总结说,高校学报数量多、水货文章多、经营亏损的多、闭门办刊的多;质量高名气大的少、特色鲜明的少、有分量的文章少、开门办刊的少。《北京大学学报》前主编龙协涛说:在学术浮躁、学术腐败尚未得到根本治理的今天,有很多学术期刊是平庸的,既与学术创新无缘也于学术传承无补,还有一些学术期刊是堕落的,以金钱代替了学术标准,令斯文扫地。
学术文章转载率是衡量办刊质量的指标之一。然而,一味追求转载率,是否会影响办刊导向?王学典表示,以影响因子、转载率为表现形式的评价体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追逐热点和新奇。择稿应以学术为本,因此不必刻意去追求那些看上去很养眼的评价数据,而是追求经得起学术史的检验,追求更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