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学术性强,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德国的传统大学被许多国家视为大学发展的典范。但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能够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强大的经济,其重要原因则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兴各类短期大学(也称高等专科学校),不拘一格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这是他们称之为发展经济的“秘密武器”。
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广博、学术水平高超的科学家型的人才,而且更需要实践经验丰富、技术应用娴熟的工程师型人才,以解决生产和科研中所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另一方面,新兴工业和新技术的不断兴起,使大量工人和科技人员、研究人员、管理人员面临知识更新的问题,于是投资较少、学费低廉、教学便捷、成效显著、最受欢迎的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
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六十年代末,起源于原西德的工程师学校、经济学校和中等专科学校,当时有11个州的总理经过调查研究后达成了协议,创办按照各地需要设置专业、培养第一线工程师的非学术性的高等专科学校。1976年的联邦高等学校总法颁布实施后,高等专科学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该法规定:高等专科学校学习的目的是“教学应使学生能从事某些职业活动,并向学生传授必备知识、能力和方法,使学生具有科学工作能力和责任感”。同年,联邦教育和科学部也提出:“高等学校要进行结构改革,使其向所有国民开放,入学不受父母收入和教育程度的限制,而要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愿望而定”。德国统一后,原东德的工程师学校也相继改制为高等专科学校。而今,高等专科学校数已占大学数的一半左右。
四年八个学期的学制分基础学习阶段(1至3),以学习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为主;主要学习阶段(4至8),学习专业课程,期中第5和第8学期为实习学期,必须在企业或公司里进行,第8学期还要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者将被授予高等专科学校的特许工程师学位。通过实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型工程师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使学生把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技能结合实际得到深化,并明确今后在这一职业领域的努力方向。学生实习期间,一般都可以从企业那里获得津贴。如果有需要和可能,学生还可以去国外实习。
高等专科学校主要招收受过12年教育的专门学校毕业生,含2年职业专门学校经历。而对取得了上综合性大学资格者(受过13年教育,但无职教经历)要上高等专科学校,则要求其补一个与申请专业相一致的20周以上的预实习经历。申请者必须自己去寻找企业实习,实习后要经过实习带班师傅的鉴定方为有效。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他们就得补习铸造、成型技术、机械构造、焊接、流水线、工具制造、热处理、塑料加工、质量检验、表面处理、工具检测、专门化实习等。
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必须至少有五年以上从事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其中三年是在企业里度过的。另外,博士学位也是一个起码条件。一个系往往有四五个教授。学校一般都有一支强大的兼职教授队伍,他们大都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可以把生产实际中最新的技术发展有效地引进课程,还可以在校与企业的合作联系、安排实习机会、落实毕业设计项目、毕业生就业推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纽带任用。
接受过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的人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独一无二的竞争力,在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就业者中,就业率最高。他们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一些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牢牢占领着一些职业岗位。据统计,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中50%的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工作,而大学毕业生只有47%;另外,有17%的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已成为领导人员,如部门主管、代理等职,而大学毕业生只有10%的人有此机会。当然,在一些科学研究方面的岗位上,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要少于大学毕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