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0月29日专电(记者张乐傅丕毅)
连续三年的全国高校扩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更多的人也因此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然而扩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如何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由此成为教育专家们最为关心的话题。
正在杭州召开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针对高校扩招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趋势,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们一致呼吁:高校扩招要“质”、“量”并重。
1999年,我国政府决定在高等教育原定招生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随后又明确提出了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由此正式启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之路。扩招政策的实施,使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超常规的发展,三年来,招生规模均以每年超过12%以上的速度高速递增。今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数已确定为250万人。
然而,万人大学的不断涌现,使得“精耕细作”的传统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均博士忧虑地说,大量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的涌入,造成了本来已经十分紧张的教师资源更加捉襟见肘,而大批量、粗放式的教育模式也使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广大高校长期办学经费的不足,硬件设施的落后和师资队伍的青黄不接,使得许多高校无法承担连续大规模扩招的重负。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研究员李伟刚在递交给研讨会的论文中认为,教学条件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滞后。他引援一家媒体今年的全国调查结果说,“80%的学生不满意高校的教育质量。”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傅红经过调查后发现,部分高校还存在着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对教学的不热心。即使是在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一些高校的教师仍然在用20世纪60年代的教材为学生授课。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和陈旧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的情况日益突出,加之个别学生的自律性、自控性较差,这使得有些大学生的行为和对其要求的行为准则相去甚远,有些甚至背道而驰。
专家们说,单纯意义上的数量扩张,并非高校扩招的本意。如果对以上种种现象听之任之,任其愈演愈烈,在不久的将来,不仅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且还会直接导致大学及大学师生社会价值和地位的急剧下降。高校扩招只有做到“质”、“量”并重,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