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首次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此后两年,扩招力度不减。现在,扩招后的第一届(专科)大学生即将走出校门,他们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压力形势的同时,也听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一些责难之声。相应的,有报道说,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大学今年要么不扩招,要么扩招的势头将有所减缓。
其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非始于今年,而今年由于首次有被扩招的那部分毕业生参与竞争,似乎使供求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但如果要说扩招加重了这个矛盾,也只能是表现为数量上的“突出”,矛盾的内在冲突其实早已形成。简单地讲,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是结构性的困难,即一些社会需求大的专业供不应求(比如上海的物流专业人才,全行业急需9万人,中专生的月薪也有3000多元,但目前该专业尚无大专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不大的专业供大于求。第二是区域性的困难,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供不应求,大企业、经济发达地区供大于求。要解决问题,就需要拿出有针对性的办法,比如高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时,应当有意识地面向社会需求的实际。这两年,不止一个地方出现过“高级技工比研究生吃香”的新闻,如果哪所高校从中受到启发,把学生培养成兼高级工程师与高级技工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毕业时还愁没人“抢购”吗?
一些高校教学质量有所下降,那主要是由于师资、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短时间内没有能够与学生数量的增加同步增长。这一方面有赖于高校进一步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不应忽视民办教育的发展潜力。北京市最近对100多所民办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全面评估,取消了5所不合格民办高校的招生资格,就是为了敦促民办高校迅速提高档次、提升信誉,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因为他们“扩招”的空间不可限量。至于一些大学生的“素质下降”,一位高教专家对此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以前高等教育是万里挑一的精英教育,现在扩招是为了使之普及化,用“精英”的尺度来衡量,一些大学生问题很多,但如果用“普及”的尺度衡量,他们就很正常,这符合国际上普及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原则。
一句话,高校扩招是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眼下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扩招没有必然联系,更不能看成“都是扩招惹的祸”。扩招的方向没有错,扩招不可缓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