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消息:尽管上海街头寒风凛冽,而大学校园各种人才招聘会、洽谈会和讲座却十分火爆。11月20日,教育部正式“开闸”,允许明年有意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单位进入高校招聘,大批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争取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抢到理想人才。但他们反映:毕业生中传统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专业单一的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
最早跨进复旦大学举办专场招聘会的是英美烟草集团,这个集团发放了1500份求职表,但真正看得中、有洽谈意向的仅有20多名毕业生,真可谓“沙里淘金”。“成功的企业离不开优秀人才。”这个集团人力资源经理吴区蝶儿对记者说,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英美烟草集团目前正在全球实施招募储备管理人才的“挑战启动”计划。这个策略注重长远投资,培养当地人才,以期为公司的全球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因此,公司每年都要在中国一些名牌大学招募一些年轻而有潜力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作为储备管理人员。由于这些学生所学的专业面窄,知识相对老化,不能与国际同类人才相媲美,因而公司特意为他们制定一套为期两年的培训计划,通过各种各样的专业项目培训,才能逐步适应公司工作岗位的需要。
为了全面地考评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不少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推出了更加严密的挑人招术,笔试、面试、案例讨论、游戏轮番上阵,一副不淘出真金誓不罢休的势头。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硕士生小张,在校成绩良好,但在参加某咨询公司的面试中,由于情绪紧张,没听懂香港“考官”的英语,情急之下说了几句中文,立即被淘汰了。他说:“像我这样英语口语不好的学生,根本不敢再去尝试。”据贝尔实验室人力资源总监林钢介绍,随着国内外经济交流的日渐频繁,跨国公司不仅注重应聘者的专业技术,还强调其软技巧,包括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因为这些大学生将来与国外企业、商人打交道,必须具有双向思维能力,面对任何问题,不仅要会从中国的本土文化来考虑,而且能站在国际惯例的大局上来应变。还要有开放的心态,能够包容甚至与自己对立的观点。另外,发现问题还不够,还要善于解决问题。
据有关专家估计,中国加入WTO后每年将增加450万个就业机会,不同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据分析,市场对外语类、金融财会类、商贸类、旅游类、法律类以及经济管理类等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形势会逐渐走俏,近年来一直不太景气的国际经济贸易类和涉外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可能会出现大幅度上升趋势,高层次的外语、计算机、金融等专业的毕业生将成为用人单位争夺的对象。而往年十分抢手的IT企业由于受到国际IT行业不景气的影响,今年风光不再。一些IT公司招聘的人数与去年相比明显减少,明确表示只招研究生,还有些不太景气的公司干脆不来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种全新的人才呼之欲出:他们通晓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具备跨文化操作能力和世界眼光。复旦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夏科家博士说:“21世纪上海需要的人才,是面向世界的‘国际人’,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信息交流运用能力的人,这种人才才能应对新经济的挑战。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还限于国内,没有树立起国际化的人才开发理念。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具有前瞻性,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材内容,培养国内外人才市场适销对路的各类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应该看到,人才是全球共有的资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高等学校应创造一种更为开放、宽松的人才择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