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紧 获资助年龄增加十岁
尽管国会已增加了科学研究的经费预算,但过去的经验表明,这种增加也有副作用。以生物医学为例,在1998年至2003年间,美国国会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研究基金的预算从136亿美元增加到了273亿美元,许多大学获得资助后建立了一批实验室,招募了大批研究人员。但从2003年之后,经费的追加并没有与经济的通货膨胀同步,许多实验室的运转出现困难,一些大学只好削减终身教职岗位,改为聘任短期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据美国生理学会(FASEB)今年8月出台的一份报告显示,在生物医学领域,从1985年至2003年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美国培养博士生的数量几乎增加了2倍,但获得终身教职的学者数量却基本维持不变;在这期间,接受短期聘任的年轻科学家的数目却翻了一番。对研究生就业问题一直密切关注的布朗大学生物学教授苏珊·戈尔比说,幸好自己的学生时代没有碰到这样的情形。如今,她自己也面临着研究经费短缺的问题,去年,她没能成功地申请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基金。这一年,她只能到处“化缘”,小心地维持着自己的实验室。
像苏珊这样已经有所成就但仍然面临经费短缺的科学家并不少见。许多科研人员表示,现在比过去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在项目申请上。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执行副院长格伦·高尔顿表示,即使是非常成功的科学家,仍然会有几次项目申请被拒绝,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自己想办法来维持实验室的运转,一些年龄较大的科研工作者通常会选择放弃,提前退休。
在经费问题上,年轻科研人员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尽管自1998年起,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科研预算增加了一倍,然而年轻科学家获得重要研究基金的几率却在下降。虽然许多科学家承认,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研究往往来自年轻人,但许多研究基金还是将申请人限定在有过1个至2个研究项目以上并有终身教职的科学家群体。
统计显示,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主要研究基金的科研人员的年龄在不断上升。1970年,首次获得资助的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5.2岁,到了2005年,平均年龄上升至42.9岁。这就意味着,一位科研工作者可能要到43岁左右才可能申请到研究基金,独立开展研究工作。从所有获得资助的研究者的平均年龄来看,1970年科研人员获得研究基金的平均年龄为40.9岁,2005年则提高到了51.7岁。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专门为年轻研究者建立了小额研究资助基金,但这样的资助远远不够建立实验室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样一来,年轻科研人员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年纪轻,所以得不到研究基金,而无法开展研究就得不到终身教职,得不到终身教职又继续影响了研究基金的获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