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少 培养体制需面对现实
美国《自然》杂志在讨论目前博士生培养问题时,使用了“契约奴隶状态”一词来形容目前无法找到合适科研岗位的研究生,认为“过多的研究生院培养出了过多的学生,却只有少数能够在科学研究领域获得好的发展前途”。
这种说法并不陌生。1998年,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时任美国国家研究协会委员会主席的雪莉·提格曼曾率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就生命科学领域的年轻科研人员进行过调查。该研究小组发现,研究生和博士后的过度供给有利于促进生命科学的整体发展,但这种发展却是不可持续的。该研究的结论认为,美国每年的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太多,应该加以控制。当时,这个观点一提出,立即引来了科学界的一片谴责。
现在,美国各大学却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一些大学已经开始了改革,布朗大学今年生物医学专业的博士生录取人数比去年减少了20%,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博士生招生人数则比去年减少了12%。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也缩减了研究生的培养经费,将更多经费用于科学研究。
一些专家指出,美国博士生面临困境的根源在于美国的科研人员培养体制。最近几十年来,一个由多学科科学精英组成的“蓝带研究小组”一直建议大学应该改革博士培养体制,他们认为,由于现在许多博士毕业生无法在学术研究领域就业,培养科学领域的博士生时应该让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更加广博,以使他们能够适应学术领域内外的各种工作,同时建议缩减博士生培养项目和一些领域的博士学位授予数目。
实际上,早在1947年,美国化学学会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博士生培养改革建议,如要改进对博士的指导、避免过窄的专业化、要培养学生能够到工业领域就业。
由佩尤慈善信托基金资助的“重塑博士”研究项目,对450名在读博士生和高校有关博士聘任的人事负责人进行了访谈。该研究小组同样呼吁,学校应该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加强对研究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给研究生提供就业面更广的训练,等等。卡内基教育促进会在美国84所院系试点实践了这些建议,在这个项目中,参与的院系可以互相交流,并了解自身的不足和发展方向。参与该项目的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科研副校长乔治·沃尔克表示,大学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更好地适应不同领域的不同工作,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在他看来,这种灵活和迁移的能力是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编译自近日《美国高等教育纪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