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位于深圳高新技术基地所在的南山区,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所规模并不大的学校却拥有规模庞大的小学计算机教学实验楼。
1997年,南山实验学校在全国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启动了小学语文“四结合”试验,开始了新型教学结构下创新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2001年11月,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场观摩交流会在南山实验学校举行。南山实验学校推出的10个优秀实验课赢得前来观摩的每一位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的赞叹。
学生是最大的教育资源
年轻的南山实验学校时时有惊喜。青年教师余虹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综合课《脱险的叶形鱼》,其新颖活泼让很多观摩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的学生那样率真自然,她的课堂那样活跃热闹。在她的课上,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了许多资料,然后给全班同学朗读;学生不时地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提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余虹微笑着,不断地夸孩子“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棒!”
可在最初,围绕这堂课展开的争论最多也最激烈。没有专门的识字练习,这还是语文课吗?学生那么活跃,课堂纪律如何保证?……但实践很快证明,孩子们上互联网查资料,认识的字非常多;孩子们爱提问,脑子转得飞快,学习效果非常好。
教育专家靳家彦听完这堂课,兴奋不已。他说,儿童就是天生的学习者、提问者。如果课前孩子有10个问题,下课时这10个问题都解决了,于是没有问题了,但这节课也许不是最好的课。余虹的课不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还突破了传统的孤立式教学,将识字、阅读、作文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南山实验学校校长李先启常说,师生是共同学习的伙伴。在新的时代,学生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中的被动者,而是学习的主体。要牢固树立“生本理念”,使学生成为最大的教育资源。多年的“四结合”试验正在证明,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入手,创造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切入点。
技术不再是计算机教师的专利
南山实验学校教改的步伐快而坚定。小语“四结合”试验启动后,多功能计算机室、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相继建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可是,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职教师很快就要‘没有饭吃’了”,南山实验学校副校长张鹏不无遗憾地说。南山实验学校不是在1998年就在全校各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由专职计算机教师来授课吗?原来,在试验中学校发现,由学科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在包括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等许多方面的能力,都明显高于信息技术课单列的班级。于是,这启发了学校逐渐将信息技术课单列转向把信息技术课时直接安排给学科教师中的计算机“高手”,由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直接进行整合,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和深圳这个新兴城市一样,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师也是朝气蓬勃的。他们大多30岁以下,来自大江南北,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学习和吸纳能力。经过几年的打造,全校教师对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掌握得游刃有余,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办公、查询、阅览和利用智能化平台备课。有90%的教师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会在网上进行学术研究。教师们的课件在省市乃至全国的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余虹的课件《公鸡与狐狸》还取得了全国CIETE教学软件评比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教师们的悉心辅导下,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得飞快。全校1700多名学生普遍会使用校园网,会利用网上资源。其中实验班和兴趣组的学生,每周有3至8课时的上机时间,他们学会了用计算机绘画、编辑电子小报,会做个人主页、班级主页。这些学生不但具有和同龄人相比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而且,他们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独立做事的能力,也明显超过对比班的学生。
7岁小学生的《新编三国演义》
如果告诉你,一个不到7岁的小学生就写出了万余字的文学作品,你会相信吗?在南山实验学校的校园网(www.sznx.com.cn)上,记者就看到这样的景象: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在网上发表内容多样的日记、杂感、科幻作品和童话故事。其中有一位叫汤天的一年级小男孩,写了一万多字的《新编三国演义》,其文笔之流畅、想像之丰富,很难相信是出自于一个孩童之手笔。
其实连教师都没有想到,孩子们面对计算机会有那么强烈的写作欲望。起初,学生只是写出一句话、两句话的读后感,到后来平均每个孩子每天可完成100字到300字的写作练习,有些“高手”可一次完成近千字的习作。更可贵的是所有的写作活动都是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的。
Internet资源环境和交互工具,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表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支持。孩子们最喜欢到校园网的童话频道、成语故事频道去阅读,然后利用网上的留言板,将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内容随时贴到网上,教师可在留言板上对学生及时回复并加以鼓励。学生在公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实现了自我展示,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南山实验学校,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动,“发掘”出了很多像汤天那样在某方面有专长的孩子。李先启提出个性化教育“上不封顶,下保底”,允许有条件、有特长的孩子超前发展,同时也鼓励、带动一时还落在后面的孩子。
从语文到英语、数学……
小语“四结合”试验为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的时机和空间,低年级识字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模式等全新试验取得了理想的收益。敢于探索的南山实验学校又不失时机地将语文教学的经验推广到了其他学科中去。
教师们把互联网引进了英语教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活生生的英语。同时,又突破了“课上听讲、做笔记,课外复习笔记、写作业”的固有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在课外把英语当成一种娱乐和交流的工具来掌握。在学生眼里,英语课堂是轻松活泼的。教师徐阳杰在上《AnimalE-mails》一课时,首先指导学生上雅虎英文网站,然后选择“Greetings”(贺卡),再查找“Anyoccasion”(各种场景)中的“Animals”(动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动物卡片,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并充分发挥想像,再制作成英语电子贺卡发送给同学。这个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既启发了创新意识,又提高了信息素养,培养了交际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开发出数学计算机随机习题库,使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相应的训练,很好地解决了“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难题,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得以实现。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品德、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中也得到了运用。音乐课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一把琴、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枯燥的音乐理论、无休止的唱歌和听那些似懂非懂的音乐,而转变为主动参与体验、创造音乐的过程。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南山实验学校是年轻的。因为年轻,没有负担,充满锐气;也正因为年轻,缺乏经验,少有积累。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试验的开展,推动着南山实验学校初步实现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这所年轻的学校增添了开拓进取的底蕴。正如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何克抗所言,南山实验学校的成功在于,在曾被喻为“火车进站——声音很大,速度很慢”的信息技术教育初始阶段,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师们就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功用有了正确的定位,将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而不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通过学科教学改革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南山实验学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更新了教学者的观念,发挥了网络对教育的支持功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爱学、乐学。45分钟的《脱险的叶形鱼》之所以让很多教师都为之感动,就是因为在那一刻,他们好希望自己能重新当一回小学生,坐进这样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