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中预备班的40名新生先后走上讲台作两分钟自我介绍,用词的雷同率几近100%。孩子的思维空间如此狭窄,思维方式如此单调,思维能力如此弱化,值得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反思
●孩子的单一思维,与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关。现行考试制度的出题思路还没有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出发,是一种不黑即白的逻辑,求同不求异,学生的鲜活性、灵性、想象力被实实在在地淹没其中
●应倡导个性化教育,提倡“异想天开”,允许“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以老师的眼光、书本的角度来替代
开学前,孩子作为初中预备班的新生,按学校要求军训了三天。让我感慨万分的是在参加了孩子的“两分钟自我介绍”班会活动后。40名同学先后走上讲台作两分钟自我介绍,想不到从这些同学嘴里“吐”出的自我形象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我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好交朋友。”用词的雷同率几近100%,可谓“异口同声”。
回家路上,我问孩子,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认识并记住了几位?“基本上没记住。因为讲得都差不多。我只记住一位同学,就因为她是外省市来的。”
呜呼!闻听此言,不由得悲从心来,金子般的童年,却不见童真与稚趣,花季的青春,竟演绎出如此的呆板与压抑。
此景此情,让我想起孩子小学时“一分钟竞选演讲”的情况,虽然每个人竞选的目标不一样,但竞选词却也如出一辙,承诺的都是要做老师的好帮手。又联想到现在经常开展的向不发达地区小朋友献爱心活动,学生拿出来的不外乎是“老三件”:一捧土,一瓢水,一捆柴,抑或几本书。孩子的思维空间如此狭窄,思维方式如此单调,思维能力如此弱化,真让人不愿往深处想。
应该说,处在花季的学生好奇,对周围的事物有特殊的敏锐性,他们的触角、视角和感觉与成人相比,更有其独特、新鲜、活泼、可爱之处,但如今反映在课堂、演讲台上,却是如此枯燥、乏味、教条,这不能不让人要问一个为什么?
学生的言行折射出的是我们教育的状况。近年来,在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实践和教育创新等方面,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和改革正在进行,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社会上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的创新大赛也时有所闻。但是,细细推敲,却发现真正有童趣、有生机的东西太少,成人化的痕迹过重。是我们的学生成熟早了,还是我们的教育灌输成人的东西多了,从而禁锢了孩子的思维,无形中给他们套上了“心智枷锁”?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反思的。
教育,当然要传授知识,但更要育人,培养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客观地说,一些孩子的单一思维,与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关。应试教育偏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学习知识被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甚至是唯一的任务,而探索创新的能力却被弃之脑后。同时,过分强调同一性而漠视个体差异性、创新性的直接结果,是养成了孩子们依赖书本、依赖老师、依赖标准的“习惯”,最终导致的是个性和想象力的“瘫痪”,形成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尤其创造能力差的弱势。总之,现行考试制度的出题思路还没有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出发,是一种不黑即白的逻辑,求同不求异,学生的鲜活性、灵性、想象力被实实在在地淹没其中。
在新经济时代,中国急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要适时地转变思路。在学校的教育中,应倡导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理想象;提倡“异想天开”,允许“标新立异”,克服学生思维单一化的倾向,启发学生对同一件事能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面进行思维,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最后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以老师的眼光、书本的角度来替代。
再说,模式化的教育,即使培养出所谓“龙”和“凤”,也是飞不高、走不远的。孩子的灵性缺失,创造力贫乏,毫无生机、活力可言,这种状况不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所愿意看到的。捏在手里的沙,如果捏得太紧,反而会漏掉。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有所突破,鼓励学生对课本、对课堂教学提出质疑,触发他们的灵感,逐渐形成多维、多角度、立体式的思维方式,切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美国一位小学校长认为,通过教育让孩子们会用自己的头脑是最重要的。经过教育,让他们对世界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他们应该会提出问题,而不只是接受。“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未来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值得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和研读。
显然,开启孩子的心智,放飞孩子的想象,转动孩子的脑子,让精彩、新鲜、活跃的世界回到孩子们的手中、眼中和心中,这不仅是教育的理想,也应是教育的宗旨。所有的孩子,以自己的多姿多彩亮相世界、奉献社会,这世界才会五彩缤纷,那时,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阶梯和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