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为学生申辩的老师
教了好多年书的79中温淑华老师现在正在学习一件她的所有老师从未教过她的本事:为学生申辩。
一个学生被叫进办公室谈话,就算老师说的全对,学生就没有申辩的权利吗?
体育课上,一个学生动作不规范,老师矫正了他,他觉得丢了面子,在老师转身时做鬼脸,心理平衡一下。不料老师的第六感很敏锐,猛一回头看个正着,勃然大怒,对这个学生又拉又扯推进办公室,一顿训斥。班主任为挽回老师的面子拿起电话请家长,这个学生一步跨上扯断了电话线。得,破坏公物,罪加一等。
可温老师认为这个学生不是一点理都不占。做鬼脸不对,可老师推搡他也欠妥。扯断电话线的潜台词是央求老师不要向家长告状,属于过失损坏公物,可以原谅。
一个初一男生被一个女生家长告到教育处,理由是他给这个女生打过几次电话。“你为什么给她打电话,这是骚扰电话懂不懂?”“不懂。”“打了几次?”“两次。”“胡说,还有,你为什么老爱站在她身边?”男孩脸由红变白,不知所措,无地自容。温老师忍不住又管了一回闲事。她说她要为这个男孩找回尊严。
■每天给学生五分钟说话时间的老师
李子是东城工读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她发现她的学生们特别愿意找她聊天,这和她在原来的学校做心理老师时不一样。那里的学生找心理老师都是悄悄的不愿意别人尤其是熟人看见,可这里的学生大摇大摆,有时候还成帮结伙地找她聊天,一聊就没完。从和他们的聊天中她知道,这些孩子往往从小没养成好习惯,一直被人当做个别生,班级里一发生点坏事,老师首先想到可能是他们干的。挨批评的时候也没人肯听他们的申辩。时间长了,少有人正经倾听过他们的心里话。
李老师给班主任们提了个建议:每天晚自习的时候让每个学生在师生面前讲话五分钟,说什么都行,就是别带脏字。
学生可喜欢这个五分钟了,他们谈论学校的伙食,谈论老师讲课水平,谈论和同学的关系,甚至谈论他们的家长。班主任们发现,学生们一旦站在全班面前说话,脏字就少多了,用词也不那么粗野了。班主任更多了解了学生,学校的很多工作也改进了。食堂的伙食好了,倒饭的少了,学生上自习安静了。
■拒绝排练公开课的老师
老师之间的课堂观摩叫公开课,能被观摩是一种对老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肯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公开课的事先排练成为教育界的约定俗成。怎么开头怎么导入,问题由哪个学生提,怎么回答,老师怎么总结等等,都要有安排甚至预演。有些时候,公开课上得学生具有了演员的性质。
11月25日,五中高三(7)班的陈颖老师的班会让外省市来观摩的老师们开了眼,一半的观摩者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班会,而另一半观摩者却大加赞赏。
前一阵,陈颖发现高三(7)班不像以前那么团结了,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了。难道为了高考大家就不顾同学情谊了吗?陈颖决定开个班会让同学们自己讨论。
班会上同学们就“你欣赏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还是欣赏付出一般努力拿个中上等”展开了讨论。同学们普遍认可“不用刻苦拿中上成绩” 的潇洒,但又对这种潇洒的真相普遍质疑,讨论演变成对“潇洒”的互相揭短。还没等班主任最后做总结发言呢,下课铃响了。但陈颖给这个班会打了80分。“听到那么多同学的心里话,大家彼此沟通了。”
课后记者问陈老师,事先没安排一下,信马由缰的,风险太大。陈老师一句话记者就不吭声了。“班会甭管谁来听也是班会,它是一个教育过程而不是老师的工具,如果我事先排练,同学们就不会再信任我。”
■相关背景:
1995年11月8日,本报在头版报道了东城区教研所将在几所中学中进行“尊重·基础道德教育”实验的消息,这是“尊重教育”的首次披露。之后,本报有多名记者跟踪报道,持续了8年。目前,该课题已经成为国家“九五”教育科研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