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黄金周”,学生们是喜在前头,悲在后头。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盼星星,盼月亮,孩子们盼来的却是长假“缩水”,不由得发出一声声叹息。
“十一”前,为了预防一些学校把“黄金周”当成补课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曾发出通知,要求各学校不得利用假期进行各种形式的补课。然而许多城市的一些学校、教师在“黄金周”里还是准备了教学场地,有的甚至开设了上午、下午、晚上3个补课班次,并且都是高额收费。
“黄金周”为何还是成了“补课周”?
有关人士认为,首先是由教育制度上的“唯分论”和“重点论”决定的。因为分数还是个最重要的杠杆,班级之间要比名次,学校之间要比升入上一级重点学校的学生数量。这些硬“指标”使得大家很自然地在“黄金周”里要“补一补”“赶一赶”。
其次是某些教师受到经济利益驱动,“十一”长假真正成了一些老师的“黄金”周。虽然有些学校不敢在校内开班,但有些老师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仍在校外办班。
对补课老师而言“黄金周”确实是个“黄金”周,一些老师一天要上十多个小时的课,教学的效果很难保证;对参加补课的学生来说,“黄金周”里补课的“含金量”并不高。学生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就算参加“提高班”“补差班”,学习效果也是打了折扣的。
在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黄金周”还是成了“补课周”。提高学习成绩,不是单纯的依靠教学时间的增加就能实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对假日补课动真格的,确保同学们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假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