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河南驻马店一中学平均每班120人 最大班160人
2011-03-18    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小:

  《我国中小学超大班额现象的调查》无疑成为刚刚出版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1》中最具影响力的调查篇章。调查的完成者,扬州中学历史教师王雄也由此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两会前夕,21世纪教育研究院正式发布2011年教育蓝皮书内容,在发布会现场,当王雄老师用PPT演示中西部地区有些县城中小学大班额现象时,其他参会者不断用“恐怖、难以想象、可怕”等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随即,就有报告中提及的超大班额中小学校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联系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王雄的调查表示疑义。对此,王雄态度很明确:对数据负责,有照片为证。其中一张照片已印在了教育蓝皮书中:河南上蔡二中2009年九九班毕业合影留念。111名学生分成六七排站立。王雄老师在文章中补充,“访谈对象指出,还有一些学生是借读生,所以并没有拍摄照片,但这个说法尚未得到证实。”

  也有令王雄感到欣慰的,目前已经有河南、陕西的县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表示,要派工作组到学校进行检查。

  大班额县城最明显 小学到高中,大班额逐步增多

  在王雄老师的报告中,不仅有来自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库的宏观数据,还有在2009年至2010年7月之间,通过实地调查、网上问卷、教师访谈等方式收集到的具体个案,涉及陕西、河南、江苏、安徽、上海、北京、广东、湖南、四川、吉林等地。

  早在2002年6月,教育部就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的班额数:小学是40~45人,中学(含初中和高中)为45~50人。在进行全国调查时,教育部将班额的大小划分为六个等级:“25人及以下”为小班额,“26~35人”为偏小班额,“36~45人”为正常班额,“46~55人”为偏大班额,“56~65人”为大班额,“66人以上”为超大班额。

  教育部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中小学校278万多个班级中,大班额有24.5万个,占总数的8.8%;超大班额有15.3万个,占总数的5.5%。从数据来看,县镇与农村的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比城市严重。

  在这些相关统计中,王雄发现,全国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班额情况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县镇依然是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的主要区域,农村的班额总体偏小,这与当前农村学生大量流失的现实基本吻合;初中阶段,大班额与超大班额的数量比小学阶段多得多,都超过了30%,县镇最多,达到50.2%;高中阶段,小班额更少,大班额和超大班额更多。特别是县镇,大班额达到34%,超过初中的7.6%;超大班额达到29%,超过初中5.2%。农村高中的大班额占28.9%,超过初中6.3%,超大班额则超过初中8.4%。

  综合这些数据,王雄得出三点结论:第一,小学农村的小班额较多,农村学校学生数在明显下降;第二,大班额、超大班额主要集中在县镇与城市,以县镇最多,且超过50%;第三,从小学到高中,大班额、超大班额逐步增多。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三部委:3-5年内消除农村学校66人以上超大班额
· 河南启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实施方案
· 2017教育蓝皮书发布 家长对学校教育满意度不容乐观
· 教育蓝皮书:589个县成为特教学校"空白"地带
· 2011教育蓝皮书:未来学龄人口年均降860万
· 教育蓝皮书: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应学习医改方案
· 《教育蓝皮书》反思2006中国教育转型
· 2014年教育蓝皮书发布 指出教育改革蓄势待发
· 高考加分乱象等难题成顽疾 背后隐现利益博弈
· 北京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 35城市中居榜首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