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在以“高中多样化改革与管理创新”为主题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上作主题报告。
图/文 甄晓彦
“尽管高中教育改革的‘霜天’还有些寒冷,环境还不尽理想,但无论在座的局长们还是校长们,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可以探索、创造。”“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实践者以大无畏的精神探索,那么就更加呼唤管理工作者有尊重多样化的意识、包容多样化的胸怀、调适多样化的能力。”25日,在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高中多样化改革与管理创新”论坛上,陶西平声情并茂的演讲令数百位来自各方的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
高中教育直接牵系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更因为其承上启下而影响着我国整个教育的生机和活力。高中多样化发展是在高中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对单纯以应试为目的的培养模式的挑战,是现实条件下,落实高中课改方向和促进高考改革的有益探索。毫无疑问,这种探索是艰难的,呼唤办学者的胆识和管理者观念的更新。
陶西平指出,工业化时代产生的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后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管理观念,深化管理制度的改革,尊重管理者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几乎把人都看成是‘理性经济人’,我们的教育学也常常把学生都看成是‘理想的学生’。于是,我们探索出许许多多以‘理想的学生’为对象的规律和模式,以为它们可以在每个学生身上发挥教育作用。当然,这些规律和模式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和借鉴,但它们在实践中往往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这是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理想的学生’。每个学生的智能、性向以及原有的学习史造成的发展基础与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他与别人的不同,而且,影响每个人内因发挥积极作用的外因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教育学发展的原动力就来自于这一个个不同的‘非理想’的人。在此背景下,如果我们的教育研究只停留在对一般规律进行研究与应用的层面,以假设的学生逃避现实的、具体的学生的挑战,并以固定的模式为标准,对教育教学工作作出评价,那么我们就难以真正引导学校和教师面对现实的、个体的差异,就会限制他们对教育效果的预测能力,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性。”
陶西平呼吁,高中教育的进一步改革要从关注批量生产的对效率的关注转向对质量、内涵的提升、对个性的尊重、公众满意度等全面的效能的关注。从追求划一到追求多样,从注重整体到注重个体,从对教育目标的关注到对培养目标的关注。
也因此,他特别指出目前特别需要改进烦琐管理,消除文山、会海、检查风,也要减少对学校的层层施压,“现在学生的压力来自老师,老师的压力来自学校,学校的压力来自上级领导”。
“变化不意味着进步,目前在教育领域,变化很大,但我们还要更讲效果,避免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缺失的局面。需要最大限度地合理扩大办学自主权,改善对学校一刀切的评价体系,正确对待学校在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创新,是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制度保障。”
陶西平指出,我国的教育管理多年以来习惯了采用以实现统一要求的目标为基础的管理方法和评估方式。这往往有利于规范,而不利于创新,有利于增强共性,而不利于发展个性。因为我们常常缺少管理多样化的理念,也缺少管理多样化的能力,致使管理工作在突出规范的同时,可能压抑了基层的创新精神和特色发展。
“万类霜天竞自由。普通高中教育应当呈现学校百花齐放,学生英才辈出的局面,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和人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现场掌声雷动。(贺春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