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这套丛书反映的是人大附中八个学生的成长经历。我熟悉这八名学生中的每一位。他们都离开中学不久,都还在大学读书。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头。为一群还充满未知数的学生写传记,出一套丛书,肯定会引起各种讨论,肯定是在冒险。我曾是他们的校长,我有责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议论,有责任承担潜在的风险。所以,这套丛书的主编,也许只有我来当;这套丛书的序言,也许只有我来写。
我们编写出版的这一套丛书,主人公虽然是中学期间的学生,但我们预期的首要读者,不是中学生,而是中学生的老师和家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不是在编写一套青少年励志丛书,而是在编写一套教育学丛书。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主人公几乎都是教育者。其实,评价教育成不成功,关键是看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学生;衡量教学效果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我们编写一套以学生为主人公的教育学丛书,也许有点“另类”,但也有可能因不同而精彩。我们是在做一件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事。
透过这套丛书中的学生主人公,我们来看他们背后的老师、家长,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其一,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发现者”——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质和特点。没有发现,培养只会事倍功半;有了发现,培养才会事半功倍。其二,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点火者”——点燃每个学生体内蕴藏的能量。教育工作者绝不仅仅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的更重要的职责是通过“点火”让学生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其三,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各有特长。能不能做到,能做到什么程度,那是另一回事,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取法乎上”,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追求。
借这套丛书,我们要为中国的超常教育说几句话。对父母而言,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对教师而言,学生都是自己的好。为了避嫌,我这里不说这套丛书所写的八个学生,而说一个与我与人大附中无关的学生。福建有一个学生叫胡铃心,在中学阶段就表现出在航空航天方面的超常知识与技能,2003年高考(Q吧),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自主招生破格录取。四年来,胡铃心的情况怎么样了?胡铃心从一个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在学业与科研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几年来,他获得的主要荣誉有: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飞向未来——国际太空探索创新竞赛”第一名、第二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专业组一等奖、中国航天50周年知识大赛一等奖、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等奖学金、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特别奖学金、江苏省高校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南京市好市民。2005年12月,胡铃心被评选为全国时代先锋,2006年11月,胡铃心高票当选江苏省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并成为本次大会江苏省最年轻的代表和唯一的学生代表。2007年5月4日,胡铃心又被评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十佳标兵。“胡铃心现象”实际上就是超常儿童教育现象。胡铃心的成功,实际上就是超常儿童教育的成功。我们不能保证每个超常儿童都能和胡铃心一样,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对超常儿童不实施超常教育,肯定是巨大的人才浪费,肯定是教育工作者的严重失职。我们一直在呼吁,要打破用一个模式培养学生的“铸造式教育”;我们一直在提倡尊重个性挖掘潜能的“因材施教”。开展科学有序的超常儿童教育,不就是打破“铸造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吗,不就是“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渠道吗?
最后,我还要表达两个心愿:一是希望这套丛书所写的八个学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能有更好的状态,能有更好的环境,能有更好的成就;二是希望五十年后,还有人为这八个学生编写一套丛书,用他们后来的表现反观中学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如果能这样,两套丛书合在一起,那将是一套很有价值的教育学研究资料。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