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对话中小学校长系列访谈今天上午进行第一场,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作为首场嘉宾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刘彭芝在访谈中指出,要让孩子们在中学生活中切身感觉到快乐和幸福,而不是困扰和烦恼。
刘彭芝说,以我从教40多年的所见所闻,孩子们在中学的生活是比较枯燥比较单调的,就是从家门走到学校学习然后再回家。所以,我总想着还给孩子们一些童年和少年。
刘彭芝说,第一点就是教育孩子应该怎么生活,怎么做人。小孩在中学里是12岁到18岁,毕业的时候18岁已经是成人了,已经是一个公民了,所以首先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成人,一个合格的公民。要把品德教育居于第一位,也就是教会他学会爱,爱家人、爱学校的同学、爱学校的老师,爱社会上所有和他接触的人,他应该帮助他们,而且应该学会合作,所以对于学生的这种道德品质、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要教育孩子把住道德的底线,道德的底线是什么?一个应该是遵纪守法;再一个是珍爱生命。所以我们很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身体教育,也就是他的身心健康。现在是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这个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旷世难题,因为这是史无前例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整个国家几乎所有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而这一个孩子又有其独特性,一个家里有6个大人甚至更多的人来管这一个孩子,这就是一个问题。所以作为学校要对孩子进行分类教育,因为我们的家庭有不同的,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很忙把孩子交给阿姨的,也有让孩子住校的等等。我们要分析各种不同的孩子,对他们有针对性的引导,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周边的事物。
还有一个就是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个孩子应该拥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学习能力,有接触、合作或者是表演能力等各个方面。你发现这个孩子有什么样的特长,给他搭建什么样的平台让他去锻炼。除了这些就是我们也很注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从小应该让孩子自主学习,对学习有兴趣,然后锻炼他们,比如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以及让孩子们独特的思想得到尊重,着重培养其创新能力。
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是创造的源泉。我所做的很多的事情,取得的一些成功,都可以从这几句话里找到影子。比如孩子们说他们都喜欢我这个老刘,实际上是因为我对他们付出了爱,我不见得面对面地对每一个孩子好,但我付出了自己的爱,无私的不图回报的爱。当你没有图回报,但他却回报你,你被他们所爱的时候,才是最幸福的。
我们要把握住道德的底线:遵纪守法和珍爱生命。所以我们很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身体教育,也就是他的身心健康。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这是我们国家的旷世难题,因为这是史无前例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所有家庭几乎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有他的独特性,一个家里有六个大人甚至更多人来管一个孩子,这就是个问题。作为学校,我们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们的家庭各有不同,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很忙把孩子交给阿姨的,也有让孩子住校的等等。我们要分析各种不同的孩子,对他们有针对性的引导,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周边的事物。
我主张一个优质学校不能独善其身,应该兼济天下,所以我把我们的优质资源最大力量的辐射周边。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我们进行了七、八年的实验,比如我们学校每年有二百多学生是由西部地区来的,包括我们帮扶学校的一些学生。除了我们到他们学校试教,和他们进行交流和培训外,我们也把他们的一部分学生接到我们学校。我想同样的孩子应该在优质的教育环境下接受培养。有的地区的学生在我们学校学了一年回去后他们的自信、素质等各方面提得都比较快,回去以后有的考上清华,有的考上复旦,他们也都非常激动。
我们要重视社会责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近我们学校把13名干部输送到周边的学校。海淀区我们也送一些老师过去做干部,也送到北航附中一个校长一个书记,西山学校也是人大附中帮扶的,那里的干部也全部是我们派去的。最近海淀区的蓝靛厂中学也委托我们来管理,我们也派去了五位的这么一个团队。所以不管是我们学校土生土长培养出来的干部还是外面吸引来的,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双赢的,一方面我们支持了旁边的学校或者是比我们弱一点的学校,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老师和干部也得到了发展,更体现了他们的价值。
对于将来能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智力孩子,不给他们一个适宜的教育,是资源的浪费。教育公平实际上有两层:一层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一层是每个孩子都应该给他们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现在我们国家有常态儿童的普通学校,有残疾人的或者弱智孩子的特殊学校或者特殊班,但对于超常儿童,应该也有他们适宜的环境和教育,把他们混在一般的孩子中等于浪费了他们的生命、耽误了他们的时间。这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重视这一块。 (陈曦辑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