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文献资料 > 中国教育年鉴 > 中国教育年鉴2004 > 各地教育情况
青海省教育
2005-12-27    

字体大小:

概 况

[基本情况]

2003年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学校数(所)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 (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培养机构(不计校数)

5

 

 

1、普通高校

3

 

 

2、科研机构

2

 

 

(二)普通高等学校

12

5589

2769

1、本科院校

4

4509

2159

2、专科院校

8

1080

610

其中:职业技术学院

6

1080

610

3、分校、大专班(点)(不计校数)

 

 

 

(三)成人高等学校

2

1266

787

(四)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1

12

3

1、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2、非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1

12

3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201

23657

6984

1、高中

148

21257

5360

普通高中

148

21257

5360

成人高中

 

 

 

2、中等职业教育

53

2400

1624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26

1536

1015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10

358

215

职业高中

17

506

394

技工学校

 

 

 

其他机构(教学点)(不计校数)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356

 

13253

2、职业初中

2

30

22

3、成人初中

22

108

95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2998

29692

28496

(二)成人小学

1026

800

257

其中:扫盲班

912

689

239

四、工读学校

 

 

 

五、特殊教育

8

153

128

六、学前教育

220

3243

1825

  注:1、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数包含普通初中数据;
   2、成人高等学校的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为2002年数据。

2003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

45

172

387

(二)普通本专科

4771

9075

26124

(三)成人本专科

3798

 

18081

(四)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

 

 

 

1、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16

40

2、网络本专科生

 

 

 

3、学历文凭考试

 

49

49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24461

38270

97868

1、 高中

17626

32785

80310

普通高中

17626

32785

80310

成人高中

 

 

 

2、中等职业教育

6835

5485

17558

普通中专

4596

2691

10184

成人中专

1160

1395

3315

职业高中

1079

1399

4059

技工学校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57795

77540

214090

2、职业初中

304

468

981

3、成人初中

925

 

1681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81467

94559

506906

(二)成人小学

57283

 

40360

其中:扫盲班

47641

 

21281

 

 

 

 

四、工读学校

 

 

 

五、特殊教育

212

240

2383

六、学前教育

44558

62740

74075

  注:1、成人本专科毕业生、在校生数为2002年数据;
   2、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学生数。

2003年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结)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4018

4549

3492

(一)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二)自考助学班

15

311

2428

(三)普通预科生

889

929

929

(四)证书教育

 

 

 

(五)岗位培训

1692

1857

135

(六)进修及培训

1422

1452

 

 

 

 

 

二、中等教育

430814

 

265349

(一)中等职业教育

15306

 

5843

(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415508

 

259506

  注:高等教育非学历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学生数。

2003年各级民办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数(所)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民办高等教育 

 

 

 

 

 

 

(一)普通高校

 

 

 

 

 

 

(二)成人高校

 

 

 

 

 

 

(三)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1

 

49

332

12

3

 

 

 

 

 

 

 

二、民办中等教育机构

 

 

 

 

 

 

(一)高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高中

8

56

207

437

386

244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

1

10

17

60

13

10

(二)初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初中

7

242

403

1208

 

 

民办职业初中

 

 

 

 

 

 

 

 

 

 

 

 

 

三、民办普通小学

3

482

1465

6636

334

269

四、民办幼儿园

122

3225

10267

12930

1103

620

  注:民办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数包含民办普通初中数据。

  [年度教育工作方针] 2003年,青海省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教育、民族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服务职能,加大各项工作力度,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注重规范、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注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解决关键和核心问题,夯实基础,加强管理,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实现全省教育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全年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扩大高中规模,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两基”步伐;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定出台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相关政策;加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高校布局结构优化整合工作,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继续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加强学校德育和体育、卫生、艺术工作,促进教育与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2003年12月29日~3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十五”前三年全省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真分析研究了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会后,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今后几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争取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以实现“两基”为重点,提升质量效益为核心,努力实现一个总体跨越、四个新的突破、五个协调发展,即:通过信息化带动全省教育总体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高中资源扩展、高校调整发展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促进教育与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州、县、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带动薄弱学校协调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为富民强省、建设小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目标任务是:力争到2007年,全省以县为单位“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2010年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已实现“两基”的地区到2007年实现较高水平、较高质量“普九”。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和幼儿教育,力争到2007年全省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2010年达到70%,西宁市、格尔木市、海东地区人口大县及州府所在地力争到2007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和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到2007年在校生达到3万人,高职院校在校生达到6000人。普通高校到2010年在校生达到3.5万人左右,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2.5万人左右。

  主要措施是:全力推动民族地区“两基”攻坚,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和质量;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高校改革创新,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增加投入,加强领导,保障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决定从2004年起,省级财政逐年增加转移支付资金,逐步提高农牧区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提高扶贫开发资金中用于教育的比例,新增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义务教育,对贫困农牧区义务教育予以支持;省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资金,加强统筹,不断增加助学金专项、基础教育专项、教育基建地方统筹、职业教育专项、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有关行业部门和省级财政应设立专项经费或予以适当的资助,提高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的自我发展能力。各州(地、市)、县(区)财政部门在保证工资发放的前提下,逐年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每年安排相应数量的教育专项经费,并在分配省级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时,保证用于教育的比例;城市教育费附加中提取相应比例的经费用于职业教育。会后,各地各校迅速掀起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热潮,并研究制定了加快发展教育的政策措施,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投入与支出] 2003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支出为19.62亿元。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18.08亿元,基建支出1.24亿元。教育事业费支出中,人员经费13.17亿元,占72.8%。各类教育事业费分别为:高校2.99亿元,占16.5%;中专0.66亿元;占3.7%;普通中学5.17亿元,占28.6%;职业中学0.44亿元,占2.4%;小学6.84亿元,占37.8%;特殊教育学校0.04亿元,占0.2%;全年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2738万元。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2003年,全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资金,认真组织实施教育项目,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邵逸夫先生第16批赠款分配青海1000万元,省内配套570万元,安排13所中小学校,建筑总面积12520平方米。洪逸挥教育基金会赠款项目资金232万元,省内配套434万元,分别在湟中、大通、互助三县实施9个小学建设项目,建筑面积13395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国债资金)安排资金1015万元,修建18所项目学校,建筑面积14320平方米。高中扩招项目安排国债资金3300万元,省内配套4010万元,修建14所学校,建筑面积69700平方米。扶贫项目资金700万元,修建民和、乐都下北山四乡中小学13所,建筑面积9015平方米。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安排资金3876.35万元,改扩建50所项目学校,建筑面积22743平方米;采购教学仪器30922台(套、件)、信息技术教育设备6463台(套、件)、课桌凳36736(双人)套;培训校长及骨干教师1136人;资助贫困生46666人(次)。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学生公寓建设资金2336万元,修建公寓11200平方米;高校教学及实验楼建设投资4000万元、邵逸夫赠款400万元、省内自筹1100万元,修建教学楼及实验楼,建筑面积24981平方米。在争取国家投资、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各地积极改革投资体制,广开融资渠道,贷款或引进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

  [大中专院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 2003年省内外普通本专科院校在青海招生2.09万人,高考录取率为88.31%。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44.6%,比上年提高3.43个百分点。

  2003年全省共接收省内外普通大中专学校毕业生1.42万人,总量比上年增加近4000人,需求增长缓慢,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到9月底,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约为45.9%,其中:本科生67.3%,专科生31.5%。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克服困难,调整思路,加强协调,积极鼓励省属毕业生出省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鼓励长线专业和学历毕业生继续深造,并延长毕业生择业期限3年。同时,认真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确定入选毕业生2129名。

  [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全省教师队伍宏观管理和建设,首次面向社会开展了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依法认定了3688人的教师资格。继续推行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制定了《青海省教师管理办法》。开展了评选中小学“十杰教师”和“十杰校长”活动,庞晓丽、匡媛媛等10名教师获青海省首届“十杰教师”称号,张建国、马越等10名校长获青海省首届“十杰校长”称号。万红英、黄雪琴等27名教师被评为全省第五批中小学特级教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展开,有200余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2000余名教师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勤工俭学] 2003年全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学校达3117所,共有各类勤工俭学基地1579个,接受学生参加劳动达800万人(次),创造勤工俭学总产值3033万元,实现勤工俭学纯收入2132万元。其中用于补充教育经费达1900万元,占全省勤工俭学纯收入的89%。

  [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 加强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预防“非典”工作,及时传达学习中央、教育部和省防治“非典”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精神及有关通知要求,省教育厅成立了防治“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预防“非典”工作预案,实行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组成多个检查组到各州(地、市)检查指导工作,督促各地学校加强领导,开展学生卫生健康教育,落实学校消毒等各项防范措施。同时,对高考期间的“非典”防治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举办了青海省第十一届大学生、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和全省中小学生艺术展赛。配合卫生部门对省属各大中专院校、西宁市部分中小学食堂卫生进行了督导检查。组织人员参加了学校体卫艺工作地(市)级教育局主管领导培训班、高校体育系(部)主任培训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培训班、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培训班4个国家级培训班,共有38名教育行政人员及专业教师参加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全省教育系统的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并接受了国务院督查组对青海民族学院的抽查工作。

  [治理教育乱收费] 2003年以来,青海省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维护教育形象、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一件大事来抓。年初,省教育厅调整成立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领导小组;8月成立了由省教育厅、纠风办、监察厅、省计委、财政厅、审计厅、新闻出版局七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厅(局)际联席会议。先后制定出台了《青海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厅(局)际联席会议制度》、《青海省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实施办法》、《教育乱收费行为处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完善了收费公示制度、信息报告制度和厅(局)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公办高中“三限”政策等教育收费的各项规定,构建了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长效保证机制。厅(局)际联席会议自成立以来,先后三次召开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题会议,加强了对全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及时研究制定教育收费的政策规定,解决发现的突出问题,周密部署治理工作,开展了春秋两季开学和学期中的大规模检查和随机抽查,认真处理来信来访和群众举报案件。省政府教育督导室承担了全省和厅治理教育乱收费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促进依法治教有机结合起来,与开展专项督导检查、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与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促进依法治校有机结合起来。及时了解掌握和汇总分析全省治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协调、督办有关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向厅(局)际联席会议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总结推广各地治理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具体组织实施对各地治理教育乱收费情况的督促检查,纠正和查处乱收费行为。据统计,全省共受理案件24件,查处违规收费99. 53万元,清退资金97.8万元,处理责任者2人,通报批评21人。为维护教育、学校和教师的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 础 教 育

  [“两基”工作] 继续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精神,对全省“两基”工作三类不同层次地区分别有重点地进行了督导检查。在进一步完善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两基攻坚五项制度,即:义务教育合同制度、“两基”工作进展报告制度、“两基”工作通报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校保学跟踪制度、“两基”工作组派驻制度。开展了全省第五轮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目标责任书》实施情况考评工作,组织8个工作组深入到4个州(地、市)、22个县(区)和16所学校,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认真测算,针对存在的问题与有关地、市领导深入探讨,交换意见,共商解决办法。对全省尚未实现“两基”的27个县尤其是对2005年前实现“两基”的9个县,加强过程性督导检查,重点督导各地解决“两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薄弱环节、完善和强化保障措施,并根据各地实施“两基”工作需要,举办了尚未实现“两基”的27个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教育局长培训班。继续坚持厅系统处室干部蹲点制度,深化了对“两基”工作的指导。贯彻落实《青海省十五期间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意见》,利用冬春农闲时间开展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编印了《青海省农牧区扫盲读本》,年内全省扫除青壮年文盲22205人。根据《青海省实现“两基”县(市、区)复查办法》,对贵德、民和、门源县进行了“两基”复查,进一步巩固提高了“两基”成果,如期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增长3个百分点的规划目标。截至年底,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为80%,比上年提高3.13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6.14%,初中阶段入学率达70.08%,分别比上年提高0.78、3.35个百分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3年全省将湟源、大通、循化、民和、乐都、德令哈、冷湖、茫崖、大柴旦、共和、贵德、尖扎、称多13个县(行委)列为第二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并于6月27日在湟源县召开了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员及培训大会,对新一轮课程实验的启动准备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全省基础教育课改工作进入新阶段。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湟中县的课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三维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考试改革逐步推进,评价体系日臻完善;课程管理不断加强,三级课程得到落实;教研网络发挥效益,教育科研促进改革;课改成果丰富多彩,实验影响逐步扩大,在全省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 完成了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在湟中县、大通县、平安县、民和县、贵德县建设了312个卫星教学示范点;实施了“中小学校校园局域网络示范校项目”,在海东地区、西宁市、海西州、海北州、玉树州等11所中学各建设了一个由数字卫星接收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备课室和多功能示教室组成的校园局域网络。加强了资源建设,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以扶贫方式出资300万元,省内配套200万元合作建设青海省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与中央电化教育馆联合组织编译了一套10集的藏汉双语教材《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包》。多渠道开展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全省共培训教师4223人(次)。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工作,对第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实验课题结题和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进行了中期评估,召开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课整合经验交流会。还以展示会、现场会、研讨会等形式,探讨利用以常规媒体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式。开展对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项督导检查,推进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招生改革] 对2003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各州(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将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招生的比例分解到县、落实到校,积极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各地进一步加强了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的领导,建立了招生工作激励机制,将中职招生工作列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采取散发宣传材料、走乡串户、登门拜访等形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多形式和多渠道向考生、家长、社会全面介绍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招生政策和专业设置情况,吸引了更多的考生接受职业教育,重点学校和重点专业招生工作呈现了明显回升的势头。
推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优秀毕业生免试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从2003届省内中职毕业年级开始,省级以上(含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及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省内高等院校按5%的比例,其余学校按2%的比例推荐优秀毕业生。经校内公示、校委会审批、主管部门同意、省教育厅审核、省考试管理中心录取后,可免试升入省内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中职办学体制改革] 积极鼓励省内各类职业学校与省内外职业学校以多种方式联合办学,鼓励异地就业,扩大就业领域,为毕业生异地就业创造条件,提高就业率。2003年经与天津、北京、辽宁协商,有省内4所中等职业学校分别和天津的3所中等职业学校、北京的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学生户籍转到学校所在地,前两年在省内就读,最后一年到对口学校就读,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就业。

  [中职学校评估工作] 制定出台了《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8月底之前各学校按照《指标体系》进行了自评。从9月开始,省教育厅组织中等职业学校评估专家组,对31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评估,其中23所中等职业学校合格,从中遴选确定了10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推荐5所职业学校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对8所达不到标准的学校提出缓评或限期整改。

  [师资培训] 选派11名校长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的骨干校长培训,4名校长到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培训;选派34名骨干教师赴河北师范大学、四川长虹集团参加了烹饪和家电维修专业的国家级培训, 4名教师到北京参加德育课骨干教师培训,有146名教师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省级计算机专业的培训。在原有15所学校与辽宁有关学校结对的基础上,2003年又有10所学校与辽宁省的职业学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有 5名校长赴辽宁挂职,10名教师到辽宁对口支援学校进行培训。水电部四局职工中专学生孙玉辉和西宁市第一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班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三好学生和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互助县职业中学被评为全国就业指导先进单位,校长吴进文被评为全省十杰校长。

  [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 国债项目投资620万元,重点扶持了高职院校和2所中职学校建设。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筹措资金500万元,建起了教学培训综合楼;省工业学校紧密结合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加强了就业指导,招生连年翻番,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湟中县职业中学积极为农服务,初步形成了农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网络,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推广了玉树州职业学校、互助县职业中学、乐都县职业中学、水电四局职工中专、省重工职工中专、海南州卫生学校等校的先进经验,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着重加强了数控加工、计算机运用、汽车运用、护理等重点专业建设,并扶持了面向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专业,使上述专业条件得到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招生数量增加。

高 等 教 育

  [重点课程和专业建设] 启动建设了高校首批21门本科重点课程、6门高职示范课程和10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向教育部推荐了教师教学法、藏族古典文学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各学校自行审核,组织专家论证,新增了20个本专科专业。全省高校已有本科专业84种,专业点110个,有专科专业点145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0大学科门类。

  [学位工作] 青海大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至此,全省4所本科高校均成为硕士授予单位。新增民俗学、中国哲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宗教学、少数民族经济、行政管理、内科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11个硕士学科专业授予点,全省硕士点由上年的18个增至29个。其中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医学院分别取得招收教育和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试点院校资格。青海民族学院接受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部和省政府投入3600万元建设的高校计算机校园网工程,已通过教育部验收并试运行;吸引社会资金2336万元建设学生公寓,建筑面积11200平方米,已竣工交付使用;教学及实验楼建设总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24981平方米;利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经费30万元,选拔了25名教师到省外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民 族 教 育

  [对口支援工作] 根据国务院及教育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新要求,省教育厅于10月组织全省8个州(地、市)政府主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赴辽宁省洽谈新的对口支援协议,确定今后两省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由两省教育厅直接管理改为由两省州、地、市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对口组织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宏观指导,协调重大事项。根据协议,选派了40名骨干教师和3名教育局长赴辽宁培训和挂职,辽宁省继续为青海省民族贫困地区举办民族高中班和援建希望小学,帮助改善贫困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2003年辽宁省教育基金会援建的同德县谷芒乡美日克村寄宿制小学20万元资金已到位,建设工程正在实施中。援建的2个卫星地面接受站也正在落实之中。

  [民族双语教学实验研究] 在刚察、同仁两县选择了10所藏族小学作为藏汉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在进行藏汉双语教学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为学校配备了供实验用的教学仪器设备,对教师进行了上岗培训,组织10所实验学校的教师到西宁市有关小学开展了交流和观摩学习。

  [推行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制度] 2003年教育部在青海、内蒙、新疆等7个省(区)试行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为使这项工作顺利实施,省教育厅举办了各州(地、市)以及设有考点的县级招办考务工作者参加的培训班,就考试对象、考试办法、考试程序等内容进行了培训,为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民族教材编译] 与西藏教材编译中心合作编写新一轮《藏语文教材》,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汉语新教材》和供藏族学前幼儿教育使用的《藏语文》教材,填补了我国藏族地区幼儿教育教材的空白。编译2003年中小学秋季、2004年春季教材共46种659万字。其中编写新教材30种450万字;翻译新教材16种209万字。照印教材186种。

  [民族教育研究] 参与完成了省委组织的教育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完成的“青藏牧区普及义务教育研究”、“青南牧区教育发展对策研究”2项课题,分别被列为省社科规划课题和教育部重点课题。《21世纪青海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和《民族地区师资队伍调研报告》2篇论文获三等奖。

撰稿 马伟义 刘青云
审稿 张银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青海严格教师考核:优者先晋升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青海省科技工作现状调查
· 青海二期“义教工程”启动
· 青海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
· 青海省省长赵乐际:发展经济 基础教育要先行
· 青海确定“十五”特殊教育发展目标
· 副省长下基层调研 为培养人才提思路
· 青海省组织成教生抽考英语试卷出差错
· 青海省教育厅认真查找英语试卷出错原因
· 青海农村:农闲变成“扫盲月”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