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办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共同组成部分。民办教育必然有一个大发展,因为教育能富民强国,民办学校能够给市民提供一个可选择更好更高教育的机会,民办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此。
民办教育将全面客观地确认教育市场的作用,推动了教育改革中的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化的实现。眼下,教育消费已成为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人们的新卖点、热卖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庭,不惜重金去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教师。教育市场就在不断的“选择”中扩大了。不少家长甚至愿出资二三十万元,让孩子远离故土,出国读中学,甚至读小学。但是,因我们忽视了国民的教育需求,让我们的家长拱手送出大量的资金帮助外国办学去了。事实上,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教育资源并不仅仅存在于国家财政之中,它还存在于家庭的消费资金中,存在于社会各团体、各机构的投资或消费中,存在于对一定的教育资源的科学管理之中,存在于对教育产权的重组之中,存在于市场机制的科学运行与优化配置之中,更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
民办教育将大大强化市民的教育投资消费意识,使全社会重视投资办学。在我国,一方面是教育供给严重不足,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总体消费乏力,市民手中积存了巨大的闲置资金,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又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举例来说,余姚市的教育消费市场只要针对1%较富有的家庭,按每户三人计,有2770户。若每户平均为教育多支付1万元,就是2770万元左右,约占余姚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的30%。如果能顺应资本的寻利性特征,积极鼓励并吸引余姚市占人口千分之一的最富有的人,平均每人投资办学1万元,全市可筹资8300万元,用这笔钱可以建造一所有相当规模和条件的学校,可以满足2000余名学生求学。如果把以上资金转化为国家教育投入的节约增量倾斜到九年义务教育和薄弱学校建设及现代化示范学校建设的话,将会使全市的教育发展在量与质两个方面产生前所未有的飞跃。
民办教育将推动学校的大量开办和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大,直接拉动经济持续发展,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积极大量开办学校,将是彻底解决教育供给不足矛盾的根本办法。民办学校的大量开办能启动或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生产的内需,并有效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民办教育的大发展,将大幅度地相对增加国家教育财富总量,是当前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穷国办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是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对教育需求的激增,国家单一的投资渠道日见乏力,近年来民办学校兴起与发展的实践证明,钱是财富,是教育的必要资源,但观念政策也是财富,也是可以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只要我们能真正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确立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国家就会因民间教育投入节省了政府支出而产生巨大的财富增量。若国家不减少这块财富增量,仍用于公办学校的发展,去资助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或资助他们完成基础教育,则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也是目前国情下我们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即教育上的“共同富裕”。如能让到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每增加1%,就相当于增加了国家15亿元以上的教育经费。余姚市实验学校办学近三年,2300余名师生仅“人头费”和“公用经费”就为市财政节省800余万元。
民办学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为真正还学生于“主体地位”,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佐证。民办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以优质的教育、优质的服务来吸引生源;以人员的精干、运转的高效来降低办学成本。惟有如此,民办学校才能站住脚,才能壮大自己。大到教育目标的确立,特色课程的设置,教育质量标准的建立与评估,小到学生饭菜是否可口,饮食中的含钙量是否足够,鞋带的长度是否适宜,再到取消教师手中的教鞭和刺耳的信号铃声,代之以教师真诚的微笑和动听悦耳的音乐,等等,这就是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的重大的转变,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