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大学去行政化期待深圳破冰
2010-09-19    新华网

字体大小:

  在举国上下高呼“教育去行政化”“校长摘官帽”之时,深圳大学饮了“头啖汤”———本月起开始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改革后全校都将“无官”,校长则相当于CEO,不再是正厅级干部。 (《新快报》9月17日)

  深圳大学的改革让人联想起10年前在我国985高校所推进的全员聘用改革,具体的操作细节有差异,但思路基本一致。然而,众所周知,985高校的改革并不成功。分析起来,全员聘任制的失败,主要在于思路出错,不应该是提高所谓效率,而应该是建立按照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办学的基本管理制度,同时缺乏两大基本前提。

  其一,学术共同体评价。教师的聘任,无疑发生在学校行政与教师个体之间,但对教师的评价,却不能由行政操作,教育与学术的评价权应该归属教师共同体,而所有高校在推进全员聘用时,采取的还是行政主导,因此,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就是各项可以突出办学政绩的行政指标,包括发表论文数、申请课题等情况,这直接把教师们变为“学术民工”,同时也造成学术的急功近利,一些坚守理想的教授反被边缘化。

  其二,学校校长职业化。教师的聘任,要不受行政制约,除了行政交出评价权之外,还应该实行真正的行政权与学术权、教育权分离,这就是行政官员(校长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从利益回避出发,不能再从事教育与学术研究,为自己争取学术资源。在过去10年中,各高校并没有推进这一改革,其结果是近年来评选的国家教学名师,80%有各种行政头衔,去年的100位名师中,校座就有20位;新当选的两院院士,也超过80%有行政职务。这对教师的教学与学术积极性打击是致命的。

  深圳大学此次改革,力图在去行政化方面有所突破。比如,行政部门的正副处长和政府的正副处长脱钩,设立三四级岗位,规定院长、副院长都是教师岗位,不是官,均由教师担任;学校成立“布衣教授人事委员会”,由13名普通教授把关人事,等等。

  深圳大学校长“摘官帽”,这是符合改革方向的,然而,这也不是深圳大学说不是就不是的,要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需要组织部门、教育部门对学校拨款方式、校长遴选方式、学校管理模式进行统一调整、部署,否则,就是“换汤不换药”,或者名义“取消”,实质“套用”———国企改革与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都是前车之鉴。

  另外,校长是否真正只是学校的“CEO”,走向职业化,不再从事学术研究、不再参与学术资源的分配,这十分关键。从深大“规定院长、副院长都是教师岗位,不是官”分析,这与之前的“双肩挑”并无不同,也就是说,行政干部,还是主导教育与学术资源配置。“布衣教授人事委员会”也存在同样问题,这个委员会是完全独立运作,还是受命于行政,至关重要。客观上说,有关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在我国高校或多或少都有,包括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教授会,但所有这些都与现代大学制度真正的内涵大相径庭。理事会成为募捐机构,大多学术委员会则被闲置。

  深圳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是国家教改语境下的首起大学改革,其改革成败无疑具有示范效应。我们期望,此次改革能通过清晰界定行政权、教育权与学术权,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全新的教师管理制度与评价制度,如此,才能避免重蹈985高校的覆辙。(新京报社论)


  相关报道探索大学改革必须破除制度瓶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关于大学去行政化
· 教师自述"换章记" "青椒"期待大学去行政化改革
· 张婷姝:去行政化从认识学术权力开始
· 院系合并或有助高校去行政化
· 高校学术与行政显协调难题 教改试水教授治学
· 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冲击波 学术与行政咋协调
· 探索大学改革必须破除制度瓶颈
· 高校怎摘官帽引争议 代课老师折射社会分配不公
· 校长看高校行政化:是谁逼得我们“跑部钱进”
· 杨玉良:不应该把学术和行政完全对立起来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