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人:贺祖斌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
点评人:储召生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主编
评选高等教育“年度十大关键词”,是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的传统。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主持的“高等教育大事件年度盘点”学术沙龙,至今已举办15期。本期,我们再次邀请两个团队的负责人,对“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进行深度分析和点评。
1.高校全面抗疫
事件回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高校响应党中央号召,与全国人民一起投入抗疫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120多所高校近300多家附属医院数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成为最美“逆行者”。
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贺祖斌:各高校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力量,研制相关疫苗、治疗药物等;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开展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在应对疫情工作中,充分发挥科研、医疗、心理咨询、志愿者等作用,展示了我国高校的力量与智慧,以及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出积极的贡献。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储召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阻击战中,高校系统医护人员和全体师生员工交出了出色的答卷。钟南山、张伯礼等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既是国家和人民对他们个人的奖励,也是对近些年来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成绩的肯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高教战线义不容辞的责任。
2.高等教育普及化
事件回顾: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指出“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
更应重视高质量发展
储召生:高等教育普及化,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人人都可上大学”。越是在这样的发展阶段,越应该重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更应加强基础研究,夯实学科基础,聚焦人才培养,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凝心聚力。
科学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
贺祖斌: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随着毛入学率超过50%,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在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的特点。我认为多样化表现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发展路径、发展类型等方面;个性化要求高等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和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体系;现代化的基础在于信息化,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应用。
3.高校评价改革
事件回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一些高校重奖“项目”“论文”“帽子”的做法被叫停。
告别重奖的路径依赖
储召生:不可否认,一些高校重奖国家级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花重金引进高端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学科发展和水平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过分重奖和人才无序流动,助长了高校教学科研的浮躁之风,也破坏了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高校说到底还是一个文化重镇,教育评价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高校老师们静下心来,回归“文化人”的本位。
破“五唯”才是根本
贺祖斌: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阻力。在高校,贯彻落实“总体方案”,要深刻反思、克服现实中的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学科建设、科研奖励等环节存在的“五唯”问题,破立并举,提高改革实效。
4.大规模在线教学
事件回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在线学习学生共计35亿人次,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新形态。
在线教学将成为常态
贺祖斌:据悉,我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疫情期间,进一步推动在线教学,融合发展线下和线上教学模式,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线教学在未来的教育中将成为常态。学习革命推动了高等教育深刻变革,依据大数据实时了解教师教学与学生反馈,对高校现有的专业和课程进行综合评估和动态调整。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义。
要正视“机器不会笑”
储召生: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不仅有效抵御了疫情带来的冲击,而且给教学改革植入了信息技术的基因,客观上也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线下教学中师生举手投足间的互动、眼神之间的交流,在线教育是很难实现的。潘懋元先生线上教学时曾说,因为看不到学生们的眼神,他就只能是照本宣科。“机器不会笑”,在线教学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5.研究生教育提升
事件回顾: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
瞄准科技前沿关键领域
储召生:一个国家研究生教育水平,体现了其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但质量与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重大科技前沿和高精尖关键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更多地要靠我们自己。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持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
贺祖斌:如何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强化导师队伍建设,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交叉学科和学科群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开放合作,培养研究生国际化视野;重视关键领域,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6.课程思政
事件回顾: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项新的任务
储召生:“课程思政”是一个新提法,但并不是一项新的任务,它与“三全育人”一脉相承,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化。课程思政也不是课程本身的单一改革,各专业类课程要以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式,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握好教师、课程、课堂三个关键载体
贺祖斌:我认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要把握好教师、课程、课堂三个关键载体。高校在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时,注重体系建设:一是聚焦规划设计,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二是创新教学改革,打造立体化思政育人课程体系;三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组建优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体系;四是强化标杆引领,塑造课程思政特殊示范体系;五是建设的规范性与有效性,加快构建课程思政工作评价体系。
7.新文科建设
事件回顾: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文科教育的振兴关乎高等教育的振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新文科。
学科交叉是中国文科传统
储召生:即使是在西方的学科概念传入之后,中国人文学者仍普遍遵循“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如果以古代文人追求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来推断,文史哲与社会科学、医学的交叉融合似乎早已有之。因此,新文科建设之新,并不在于其学科交叉的建设方式,而应着力于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都要顺应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毕竟从高校专业种类和在校学生数来看,文科都已占半壁江山。
如何落实新文科建设理念
贺祖斌:作为高等学校如何来推进新文科建设?一是专业优化,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不断优化文科专业结构;二是课程体系,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模式创新,聚焦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促进学界业界优势互补;四是质量文化,坚持学生中心、坚持产出导向、坚持持续改进,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将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和方案落实,需要学校顶层设计、文科学科、教学管理、师生共同努力。
8.医学教育国际认可
事件回顾:6月,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以“无条件通过”成绩正式获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认定,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医学教育认证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医学毕业生跨国界流动取得入场券
贺祖斌:医学教育显示一个国家的健康力。这次医学教育认证机构通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认定,标志着认证机构的资质、认证标准与流程以及认证后的监督、决策过程得到认可,标志着所认证高校的医学教育质量已达到合适且严谨的国际标准,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以及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的成绩,为中国医学毕业生跨国界流动取得了入场券。同时,面对世界医学发展的新动态,迫切需要从健康中国的高度加快医学教育改革。
医学教育改革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储召生:无论西医或中医,目的都是让人增进健康、减少病痛、延长寿命。治病方法也应是多元的,既有科学的、哲学的手段,也有技术的、人文的手段。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就认为,高中毕业直接学医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短板,因为他们普遍缺乏人文、管理等多学科必备素养。我国这种按生物医学培养的教育模式,与国际主流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教育模式相去甚远。这或许也是“新医科”的努力方向之一。
9.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事件回顾:9月1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主动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突出优势特色、汇聚办学资源、促进要素流动,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
是构建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
储召生: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仅拥有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是远远不够的,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必定是一个相对均衡的生态系统。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仍然存在区域失衡现象,整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普及化,但是对于中西部省份如云南、广西、贵州、西藏等,却仍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集群发展,要从以往粗放型的省域布局,转变成精细化的城市布局。
形成区域高等教育特色办学
贺祖斌: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我认为有两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方面,逐步形成区域高等教育特色办学、错位发展格局。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及资源优势不同,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集中资源突出亮点。另一方面,深化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高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构建高校、企业、行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格局,形成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体系。
10.独立学院转设
事件回顾: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末,各独立学院需要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同时推动一批独立学院实现转设。
推动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新机遇
储召生: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独立学院发挥了满足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和推动体制创新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独立学院转设并规范发展,势必将推动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对接社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实践过程,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聚焦应用、增强“双创”上来。
明确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贺祖斌:在推动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理清产权问题,依据相关制度、政策,明确相关主体的产权和利益;二是创新转设路径,独立学院转设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政策要求的多样化转设模式;三是明确发展定位,坚持聚焦应用、错位竞争的发展路径,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现有的独立学院全部实现转设,将是我国应用型高校又一次大的转型和发展。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8日第5版 版名:高教周刊
原标题:2020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