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甘肃省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状况以及教育实际,就如何普及与推广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甘肃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
一、现状调查
近十年的教学改革,突出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是21世纪教学必备的现代化手段。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提及影响和制约甘肃省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与发展的因素,一般想到的是经费投入问题、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我个人认为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其实最核心、最迫切的问题是怎样在现有条件下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本课题的具体研究过程中,本人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市七县)及天祝藏族自治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就我省民族地区整体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与发展进行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根据学科特点、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
项目研究一开始,本人借助我校组织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实际走访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调查,数据如下:
再对照一组数据:
通过调查得知,截止目前我省中小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教学用计算机台数,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划2000年底全国中小学校至少具备的计算机台数,所以我在有关论文中特别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中硬件设备的建设,而计算机是大力推广与普及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现代化工具之一。我省民族地区现有的技术装备,与教育信息化的需要,相距甚远。
但也不能以点代面,片面地看问题。我省某些学校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克服经济压力,积极筹措资金,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信息技术教育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例如:我省张掖四中,这所几年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学校,因在教育信息化中显示出高涨的热情,而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为了圆一个“网络梦”,教职工拿出了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拿出了父母的养老钱,甚至拿出家里的房本到银行做抵押,千辛万苦筹措到200多万元,建成了校园千兆网。现在,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3个,还有电子阅览室、备课室、音像图书馆和多功能厅。计算机总数达310台,生机比为10:1, 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教学网络化。
又如:天水市秦安县魏店乡梨树小学,建立放像点后,在一至四年级全乡语文、数学的统考中,双合格率分别提高了13.47和21.3个百分点。
地处关山林区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阎家乡车古村小学,过去入学率一直不足90%,建立放像点后的2002年,当年入学率就达到了100%。
近两年来,我省广大教师和乡亲们有了共识:跟着“机器老师”普及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孩子能学到真本事,于是有了“送钱送物不如送知识,扶贫扶困重在扶智力。”的感慨。
2002年5月,教育部又把1500个多媒体教学点的名额,分配给甘肃,使最基本的信息教育手段,在更多的山村小学得以推广。
一台小小的计算机,就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教育学院,中小学的各个学科、各种学习资源被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孩子们只要一按开关,就可以与任何一门课程的最优秀的教师面对面地交流。
实践证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能够大大缓解农村教师资源不足、质量不高、投入匮乏、教材落后的矛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力量,是巩固“两基”教育的必由之路。
下面再看看在我省民族地区(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调查得到的资料:
目前,甘南州总体上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教育教学手段落后,特别是农牧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师资不足,地方财政投入有限,资金筹措有限,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多、难度大,设备短缺,相当部分农牧村中小学和寄宿制学校没有计算机教室,无法开设计算机课,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共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履维艰,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国家各级政府加大对我省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扶持的力度,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推动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作为民族地区的教育管理者、教育实践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按照“因地制宜,分期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加快本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的进程。认真实施“中西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和“Intel未来教育工程”等,不断提高本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二、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省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纵向比较,有了长足发展,但与省内外发达地区相比,教育发展差距呈扩大的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差距还很大。从实现“普九”目标及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方向看,任务还十分艰巨,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 当地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部分决策者、部分教师观念陈旧,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清,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有偏差,导致民族地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明显滞后于发达地区。
2. 我省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民族地区尽管完成了“普初”任务,但“普初”质量和水平非常低,并带有很大的突击性,存在许多遗留问题。“普初”成果巩固提高的任务十分艰巨,“两基”攻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尽管今年国家和省上下拨给各民族地区用于“两基”攻坚专项资金,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各民族地区财政收入拮据,对教育后续发展的支撑力不够,特别是对配套设施和教学辅助设施及器材设备的投入力度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我们希望国家予以大力扶持和倾斜,视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适量增设补足因地方财政拮据而无力配套的部分教育配套项目资金。
3. 地方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自给率不足。我省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总量虽然逐年有所增长,但人头费几乎占到90%以上,公用经费不足3%。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主要支撑农牧村学校运转的教育费附加已被停征。中央和省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总量有限,只能解决工资和中小学校危房改造问题,而乡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费无着落,严重制约着我省几个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再加上我省大多数民族地区实行农牧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后,乡、村级学校公用经费更加短缺,有的学校根本无法运转。因此,需要国家予以重点扶持,并在加大转移支付资金投入的同时,增加乡、村学校“保运转”的公用经费项目。
4. 我省民族地区教学软件(民族类适用)缺乏。目前,我省民族地区没有专门的教学软件开发基地,适合本省各民族地区的教学专用软件很少,民族教师研发教学软件的积极性尚未调动。
5. 目前,我省民族地区信息技术类教师紧缺,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考虑以下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更新观念,全面认识,准确定位。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已是大家的共识。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这为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培养人才提供了必要保证。然而,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者落后的教育理念是本民族、本地区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障碍。在调查中发现:我省民族地区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存在好多问题, 如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识不清,把它看成是继体育、音乐、美术之后的又一门副课,可开可不开。尽管有些学生很喜欢这门课,但在升学的压力下,不得不为考试科目让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这种偏差定位,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其在中小学的发展与普及。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决策者、广大教师更新观念,全面认清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认清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指导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教育部在最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所以,在中小学应该将该课程当作融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工具课程,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从现实角度讲,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普及将推进教育观念、模式、方法、手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从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来讲,完全符合现代信息社会在人才方面的要求,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的需要。
2. 加强政府行为,设法加大经费投入。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所以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主要决定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水平和计算机的普及水平。而购置计算机软、硬件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其它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及正确认识必须转化为有效行为,转到关于经费的投入上,各级政府应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建议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⑴ 争取国家在经费投入政策上对民族地区的倾斜,增加拨款的比例;
⑵ 地方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加投入,如拨款、贷款、奖励和补助等;
⑶ 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引导企业向教育融资,为教育提供各种设备;
⑷ 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国内外各类基金会的援助;
⑸ 由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出面协商,争取高等院校的帮助与扶持。
3. 建立教学软件开发基地,调动民族地区教师开发教学软件的积极性。实施教育信息化,软件与硬件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是确保运用现代化手段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欠发达的甘肃民族地区,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制作教学实用软件的积极性,自制教学软件,同时还要着眼长远发展,建立一部分高标准的教学软件开发基地,统筹规划,进行研发。可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⑴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民族教师开发教学软件;
⑵ 建立有效的教材(《信息技术教材》<民族类适用>)建设和软件开发机制和质量标准;
⑶ 建立教学软件开发研究基地,统筹规划,重点投入,合作开发;
⑷ 教学软件的开发应重视实用、适应性;
⑸ 依托地区高校的实力进行教学软件的开发。
4. 民族地区信息技术类师资队伍的建设。各民族地区、各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师资建设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培训,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学历教育等国家和地方的教师培训,规划和开展持续的校本培训;结合本地区民族教育的特点,进行具体案例培训、参与性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持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建议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具体培训:
⑴ 民族地区校长的培训;
⑵ 专职或兼职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
⑶ 学科教师的全员培训。
除此之外,本民族地区还应该长期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决策。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本地区信息技术保障机制,以提高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 (1996年-2000年). 电脑教育报 (合订本),1996.
作者简介:赵俊生,讲师,甘肃省合作民族师专计算机科学系(747000)。
《中国远程教育(综合)》2005年第4期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