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清华百年校庆 > 文史哲大师
王国维与清华国学研究院
2011-04-08    孙敦恒

字体大小:

  在清华大学校园内,工字厅东南方土山下,耸立着一块一丈多高的石碑,石碑正面刻有“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十个大字,背面刻有王静安(即王国维)的好友陈寅恪先生所撰的碑文。文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者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十年动乱中,此碑被作为“四旧”推倒;1980年4月,由清华大学修复。

  1922年,王国维45岁,受清逊帝溥仪之召,入故宫担任五品“朝官”——南书房行走。1925年,清华筹建研究院,胡适介绍他来院任教。为此,王国维曾往见溥仪,乃“面奏谕旨,就清华学校研究院之聘”。这年4月到校,局于清华之西院。当时校方曾希望他能担任研究院的院长,先生“以院长须总理中大小事宜”,坚辞不就,而专任教授。研究院主任由吴宓担任。但据吴宓说,那时“院务草创,梁陈诸先生,均未在校,一切规划,均请示先生而后定”。

  王国维到院不久,梁启超也正式应聘来清华国学研究院,继之而来的还有刚从海外归来的赵元任、陈寅恪两先生。王、梁、赵、陈四位教授,均称为“导师”,以示其学术地位高于一般教授。

  清华研究院经过一番筹备,于1925年9月14日正式开学。教师除上述四位教授外,另有讲师李济,助教赵万里、浦江清。据清华《研究院章程》记载:“本院以研究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为宗旨。”关于科目,“先开国学一科,其内容为中国语言、历史、文学、哲学等。其目的专在造就下列两项人才:一、以著述为毕生事业者;二、各种学校之国学教师”。因为当时只设“国学”一科,所以人们称之为清华国学研究院。

  研究院的教学采用“导师制”,注重个人自修,教师专任指导,王国维在两年的任教内,先后指导学员研究的学科范围有《经学》(包括书、诗、礼)、《小学》(包括训沽、古文字学、音韵学)、《上古史》、《中国史学》等。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期间,正是他精力饱满,学业成熟,著作彪炳之际。在这两年内,他的学术研究,由《耶律文正年谱》(耶律文正即元初名臣耶律楚材)转人《西北地理》和《蒙古史》,致力于四青(四方边远之地)金石文献之考证;先后完成《西辽都城虎斡耳朵考》。《月氏未西徙大夏时故地考》、《盂鼎铭文考释》、《克鼎铭文考释》、《蜀石经残拓本跋》、《宋代之金石学》、《金界壕考》、《鞑靼考》、《萌古考》。《黑车子室韦考》等近40篇著述。这些著述后来大都分别收人《观堂集林》、《别集补遗》等书中。由于教学上的需要,他曾把1917年前后发表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殷商制度论》、《三代地理小记》等文整理成《古史新证》一书。1926年,还曾合《蒙鞑备录》。《黑鞑事略》、《长春真人西游记注》、《圣武亲征校注》为一书,书名为《蒙古史料校注四种》,由清华国学研究院印行。

  正如周传儒先生所说:王国维先生的“甲骨钟鼎学,流沙坠简学,元史学,西北地理,皆为近代绝世之学”。

  清华国学研究院由于拥有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教授,创办两年后,其声望就超过了早于艺创立的同类学校。

  1927年农历五月二日夜,王国维看完学生试卷后,写了一纸遗书藏在怀中,到颐和园内的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遗书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对王国维的去世,海内外学者多为之震悼。陈寅恪在挽词中一开头写道:“汉家之隔今十世,不见中兴伤老至。一死从容殉大伦,千秋怅们悲遗志。”结句为:“他年清史求忠迹,一吊前朝万寿山。”梁启超对王国维的自沉评论说:“充不屑不洁之量,不愿与虚伪恶浊之流同立此世,一死焉而清刚之气乃永在天壤。”后来也有人提出:“王氏无论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自觉地充当了封建主义者的工具。……最终不得不在极度的矛盾斗争中自杀。”总之,人们对王国维一生有毁有誉。但无论如何,他在学术上的回成就是应予肯定的。然而,在新旧制度变革和新旧思想的激烈斗争中,他却发出“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悲叹而自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原载《文物天地》第4期

  转引自《清华人物志》(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

  【编者按】

  王国维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师,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他以身殉他曾经热爱的“文化”,他的“气节”亦被众多学人理解和赞赏,但从世俗的角度理解,他未免迂了些。“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亦让一般人难于理解。

  或许这正是他的意义所在。人总是有精神的,精神的光芒是超越一般人的思维的。他留给后人不仅仅是被学界称道的“二重证据法”,更重要的是用生命证明了思想、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重于短暂的生命。

  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正是千百年来人们执著的呼吁。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王国维纪念碑
· 王国维的“阙疑”精神
· "文化移民"王国维 一死从容殉大伦 千秋怅望悲遗志
· 王国维的中西学术观
· 王国维是怎样进清华的?
· 王东明:我的父亲王国维——清华琐忆
·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 清华国学研究院何以人才辈出
· 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 续写八十年前辉煌历史
· 短暂而辉煌的国学研究院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