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高教30年发展研究 > 亲历者口述纪实
张笛梅: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思想与实践
2009-07-03    原学习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张笛梅

字体大小:

  口述者:张笛梅

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思想与实践 张笛梅

  张笛梅,1936年4月出生,湖南望城县人。1954年进入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制造专业学习;1960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务处干事;1964-1966年抽调参加“四清工作队”,任队长;1972年借调至国务院教科组大学组工作;1975年调任教育部高教二司、高教司工作;1984年任教育部高教司二处副处长,1987年任工科处处长;1991年底调《中国高等教育》任副总编辑,1994年任总编辑。1999年8月退休。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报刊社离退休干部党总支部书记。1956年开始研究学习问题,1962年写成《学习的学习》书稿,1982年写成《怎样科学地学习》并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986年被推荐为“中国学习学学会”筹委会副主任。曾任学习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1996年因“学习科学”开创性研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怎样科学地学习》,《中国高等学校中的科学院士传略》,《学习科学大辞典》等。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亲历者口述纪实》)

点睛语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中国高等教育从诞生到现在,有着很长的历史,拥有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集合”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成为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根本途径。

………………………张笛梅

  为了解决实习难的问题,教育部印发了专门的“红头文件”。但是,实践证明,关键还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可行机制。机制问题不解决,任何法规条例都很难行得通,甚至只是一纸空文。

………………………张笛梅

  在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教育思想不断翻新的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如不快速推进,教育质量将难以迅速提高,人才强国的理想将难以实现。这可以说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为普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

………………………张笛梅

  我们与世界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有很多方面,其原因也可以找出许多。但我以为,首要的、关键的差距还在教育思想观念上。教育思想观念不来一个大改革、大转变,教育教学改革要想深化就很难,甚至会迷失方向、无从谈起。我们学习和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不能只学形式、照搬具体做法,而首先要研究和学习这些成功的先进经验背后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观念。

………………………张笛梅

  新世纪高等教育与学习思想发展有10个方面趋势和特征:一是终身学习;二是创新学习;三是自主学习;四是多元学习;五是个性化教育与学习;六是全面发展教育与学习;七是素质教育;八是高效率学习;九是全体学习;十是学习化组织与组织学习。

………………………张笛梅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杨学为:高考改革的根本在于科学和公平
· 谢桂华: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吴本厦:学位制度的创立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 李顺兴:转变观念是推动对外合作交流的基础
· 郝克明:教育事业发展呼唤全局性、战略性科学研究
· 龙正中: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 李滔: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恢复和发展
· 曹国兴: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艰难历程
· 钱一呈:改革开放中高校财务的沿革和探索
· 夏自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恢复、调整与建设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