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出台后,明确了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使山东有了新的目标。他们以此为契机,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环节,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切实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加快实现素质教育由外围到核心的突破。
分类规划,逐年推进
山东是一个教育大省,课改任务重。如何选准、选好新课程实验区,带动全省的课程改革,是一个牵涉全局的事情。为此,山东审慎待之,几经考虑,选择了青岛市和高密市作为国家课改实验区,济南市中区、淄博张店区、东营广饶县、烟台芝罘区、滨州博兴县作为省级实验区。从2001年小学起始年级开展课程改革实验。
眼下,山东省已排定全省课程改革进度表,2002年再有30个县、区作为省级实验区,使课改实验县、区总数达到40个左右,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30%;到2003年,课改实验县、区总数达到90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65%;到2004年,课改实验县、区总数达到120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90%;到2005年,所有县、市、区实行新课程。
培训先行,促进观念转变
没有素质教育观念为指导,课程改革就失去了灵魂,也不可能实现预定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山东把素质教育观念的培训作为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环节,抓紧抓实。一是积极组织实验区的教师参加国家培训,准确理解国家课程改革的意图和思路;二是牵线搭桥,加强实验区与教育部及有关专家的联系,让真正了解课程改革精神和要求的人介绍情况。三是组织教师培训,深入学习和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综合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性认识,防止把课程改革演变为简单的“换教材”。培训模式一改过去单纯灌输的方式,采用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法。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培训机构和教学研究机构的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把基础教育新课程列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做到“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管好教材,避免无序竞争
教材多样化,是课改的基本要求。如何使多样化教材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成为教材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为此,山东进行了大胆探索,下放了实验区对实验教材的选择权,只要是国家审定的实验教材,就允许实验区独立选择,原则上不加干涉;对尚未进入实验区的学校,也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实行“一纲多本”,给基层和学校选择的权力。目前,全省7个实验区共选用9家出版社出版的20科(小学7科,初中13科)26种教材,初步形成教材多样化的格局。同时,严格实行用书目录公布制度和教材公开选用制度,明确规定,不管是否进入实验区,都不得选用经国家或省审定的中小学用书目录以外的教科书,违规一处,查处一处。对中小学用书目录实行动态调整,删除不符合山东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教学用书,引进质量较高、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材。
|